清朝皇帝的陵墓都是建在地面的吗?

清朝皇帝的陵墓都是建在地面的吗?

hexiexb 2025-04-15 信息资讯 53 次浏览 0个评论

不一定。

清朝皇帝的陵墓都是建在地面的吗?

“圣天子孝先天下,首重山陵。”在历代帝王的心目中,陵寝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圣地。他们认为,山陵关系到帝运之盛衰,国祚之长短。因此,在历代封建帝王的心目中,陵寝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为了保护陵寝安全,建围墙,树界桩,开火道,悬禁牌,再加上封建统治者的故弄玄虚,堪舆家们的大肆渲染,皇家陵园被罩上了神秘的光环。

清朝时候,按照礼教“事死如事生”的原则,对于皇帝、皇后陵寝地宫,基本上都是依其生前所在的紫禁城皇宫布局进行安排。而紫禁城的建筑,则又是以古人关于天宫的说法来建造的。

清朝陵寝地宫,按照皇帝、皇后以及妃、嫔、贵人等不同等级,在建造时又有着很大的区别。

皇帝陵地宫,按照一般的建造规制,为九券四门式构造。九券,依从前往后的顺序,分别是隧道券、闪当券、罩门券、头道门洞券、明堂券、二道门洞券、穿堂券、三道门洞券和金券。

在九券之中,金券是最为重要的一座券洞。据现有资料和地下挖掘可知,帝陵中裕陵、昌陵、定陵、惠陵和崇陵均为九券四门式地宫。慕陵由于宣宗的刻意求俭,仅有隧道券、罩门券、门洞券、梓券和金券各一座,石门一座,为清帝陵地宫形制中最为简单者。

孝陵、景陵、泰陵,迄今既无文献可供参考,且无实物可资证明,但是从其地理形势推断,应是与裕陵等皇帝陵一样,同为九券四门类型。

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从清太宗皇太极建立清(1636年),到1911年灭亡,历275年。先后开辟了三处皇家陵园,即关外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共建有皇帝陵12座、皇后陵7座、妃园寝10座。在陵区外围还建有王爷、公主、大臣、保姆等等大量陪葬墓。这些皇家陵园,规模宏大,体系完备,富丽堂皇,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从陵寝的营建、帝后妃的葬礼中,我们可以透视到当时的宫廷斗争、财政状况、官员升迁、宫闱秘事、典章制度、丧葬礼仪、建筑规制的一些侧面。因此,陵寝不仅是清宫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清史研究的重要实物资料。

皇帝死后是怎么下葬的?最后一名工匠是如何出来的?

估计清朝皇帝最高的是努尔哈次,皇太极,雍正,汉大臣用雄伟来形容他们的身高,比如多而衮,历史记载他能有1.9米。康熙和乾隆是颀长,即年轻时是瘦高,乾隆包括他之前的皇帝都超过1.8米。不过嘉庆的母亲是汉人,从他开始皇室个子就矮了,历史再也不用高大的话去形容他们。特别到溥仪他有四分之三汉人血统。光绪的遗体量是1.66米,可能最矮,估计能有1.7米吧。按照慈禧实际身高1.66米,遗骨量是1.63米。

我们知道,在古代,皇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墓葬地,毕竟里面埋着的是一代皇帝,陪葬品自然不用多说,单是一座陵墓,就足够专家们研究了。皇陵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一般来说,如果皇帝已经安葬,皇陵的大门落下,那么自然是不允许任何人进出的,皇陵内部的结构也不允许被透露,所以参与皇陵制造的工匠也会被处死。但是历史上还是逃出了不少工匠,那他们到底是怎样做到逃生的呢?

人生最大的事是生死,王朝最大的事是皇帝继位和驾崩。历朝历代的陵墓都是皇帝继位中期甚至早期都开始为自己兴建。历朝历代丧葬礼仪(下葬过程)不尽相同,较为详尽的是清代。故而福垊先谈谈清代建陵的最后一名工匠如何出来,然后再谈谈清代皇帝的下葬过程。

建陵工匠累死累活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最终陵成人死。建造皇陵时间最长花费最大不是秦始皇陵而是西汉的茂陵。刘彻在位54年,光修建皇陵都用了53年。当然福垊这里说的是清代,清代建设皇陵用时都没汉武帝那么久。修完陵墓杀死工匠的目的有二:第一保密原因,防止盗墓。第二、下葬后,需要工匠封锁墓门。那么工匠甘心就这样死掉吗?他们怎么逃出?

当然不甘心!他们有一个方法,那就是采用上面的抵墓门的方法固定墓门。首先,他们事前在两扇墓门上打孔。其次,将拐钉钥匙套在抵门石条上方。再次,困在里面的他们挪动抵门石条。然后打开墓门,偷偷逃离,关闭墓门后,用拐钉钥匙将抵门石条向前拉,最终抵住墓门。这样墓门就成了形同虚设,后来被皇室得知,工匠全部处死,并堵死了他们出来的一切可能。想出来,不可能,一辈子都不可能的。

不过总有例外。当年孙殿英盗东陵,就是找到当年的石匠才找到墓门的。那么这个石匠是如何逃生的呢?他知道自己完成慈禧的陵墓会死,于是提前“死”了。他被扔到了郊外。其实孙殿英盗慈禧、乾隆的陵墓还有一条鲜为人知的原因。

那就是当年乾隆在修建自陵墓时,曾以对明陵进行修葺的名义而“偷梁换柱”和破坏式的修葺。他这种做法主要是为更好地建设自己的陵墓。福垊认为,乾隆皇帝的陵墓被孙殿英盗窃,也算是报应吧。那我们就以乾隆为例看看皇帝的下葬过程吧。

乾隆皇帝的裕陵耗时9年,用银203万两银子。其实清朝前期实行火葬,丧仪简单。雍正皇帝时命令皇帝以后实现土葬,基本采用明朝丧葬仪式。

乾隆去世之后,称大行皇帝还是大行太上皇呢?福垊认为应该还是大行皇帝。去世三日后,沐浴入殓于梓宫,盖棺定论尊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尊庙号高宗。然后在乾清宫停灵,清朝皇帝停灵时间不一样。停灵最长的是顺治皇帝,有25天;停灵最短的是光绪皇帝,仅11天;乾隆皇帝停灵为20天。

20天后,将乾隆的梓宫(棺椁)由乾清宫移动到寿皇殿,有的皇帝的梓宫则移到观德殿。寿皇殿、观德殿统称为殡宫,在殡宫的时间也不统一。最长的是福临——两年两个月;最短的是胤禛——一个月;乾隆的是半年。

一个月后,乾隆皇帝的灵柩入葬于裕陵。在裕陵也要停放一段时间才封墓门,这个时间也不统一。最长的是同治皇帝——停放五年,最短的嘉庆——停放一周,乾隆皇帝则是10天。

在民国的时候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的事情:孙殿英光明正大的盗了慈禧的墓。在孙殿英去世之前,他道出了一个秘密:他们设计了一个长石条从陵墓内部将整个门顶住,这样就没有人可以从外面推门而入。但是这样做的话,就必须有一个人留在内部关门,也就是说必须有一个人要留在墓中出不来。其实呢,是门上有一个非常细小的缝,工匠们会根据这个细分的大小,作为一个特殊的开门工具。这样就可以在外面将石条放倒,从而顶住门。这样一来你就不用有人专门留在里面关门了。当然了,这种设计是十分精密的。它保证了只能往外拉,不能向里推。

其实每个朝代每个墓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也不能以偏概全的说都是一样。孙殿英所说的是清朝慈禧的墓。但是基本上也是大同小异,笔者就顺着慈禧的讲一些有关清朝的皇室下葬制度。

首先是是出灵那天,用72人将棺木抬出东华门。皇室官府倾巢而出,按大清典制走在最前面的是64位引幡人,高举万民旗伞;接着是皇帝的仪仗队,有1628人甚至更多组成。仪仗队举着各种兵器翻旗和各式各样的纸扎或绸缎制作的“烧活”,“烧活”就是烧给死人用的纸品,比如纸做的衣服啦啥的。在后面抬棺木的扛夫,身穿孝服。扛夫每班有128人,分3班轮流抬送。在棺木后面是全副武装的八旗兵勇,然后接着是文武百官,皇亲国戚和宗室觉罗的队伍,车轿连绵不断。在送葬行列中还夹有大批的和尚,道士,尼姑,道姑和喇嘛,他们身穿法衣手持法器,不断的吹奏诵经。整个送葬队伍长达十余里,从北京到林地沿途几百里在一些地段还要搭设“芦殿”,供停灵和送葬队伍休息。这种芦殿也不是简简单单的茅草屋,而是仔细修建的工程,玉阶金瓦,朱碧交映,十分华丽。

如此看来皇室和普通百姓的下葬过程是一样的,只不过规模更加宏大、参与人员更多、用品更加奢靡。

等到了陵地之后下葬的形式基本上都是一样的。一般来说,先将皇帝遗体装入“梓宫”,再抬入地宫,最后封闭。如此一来一个皇帝的下葬过程基本上算是结束了。其实除了元代皇帝是“密葬”以外,历朝历代的帝王下葬的制度以及规格都是差不多的。

至于有人说会把工匠关在墓宫里面,笔者认为是不可能的事情。首先,如果真的把工匠关在里面的话,修建整个陵墓的是工匠,工匠肯定知道整个陵墓的构造。保不齐他们会对陵墓进行破坏,甚至勾结盗墓贼,进行盗墓。

他们肯定有自己的办法出来,而皇室也不会对他们进行过多的残害。至于笔者刚刚提到的细小的门缝是一种方式,工匠们那么聪明,肯定会有自己更多的方法。所以是不可能会留在里面的。那些说把工匠留在里面杀害的,应该是夸张了封建统治的残暴。

转载请注明来自和谐西部网,本文标题:《清朝皇帝的陵墓都是建在地面的吗?》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