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应对疫情带来的影响,加快推动文旅企业由复工复岗向复产达产转变,促进文旅产业复苏发展,3月18日,广州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印发了《广州市关于积极应对疫情影响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简称“十二条”措施)。据了解,“十二条”措施主要从三方面着手,促进广州文旅产业健康发展。业内专家指出,该项措施兼具精准性和持续性,不仅立足眼前的复工复产,同时也在建构未来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将更好引领广州文旅产业的新作为。
资金“输血”+文旅惠民助力产业复苏
今年的疫情让文旅行业受到较大影响,如何克服这些不利影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在做好防疫的前提下,不失时机地推动企业和机构有序复工复产,成为现阶段的工作重点。
为了更进一步摸清疫情给文旅行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和企业受损情况,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此前通过下发调查表,了解文旅企业需求,征询协会和企业意见,提出对策建议纳入市政府“48条”措施。而本次促进文旅行业健康发展的“十二条”措施,正是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记者梳理该措施,发现其主要是从三方面着手,有效促进广州文旅产业顺利复苏和健康发展。
一是通过财政资金扶持、金融支持、重点文旅企业帮扶等途径,帮助文旅企业缓解疫情带来的困难。其中在财政资金扶持方面,统筹安排3亿元财政资金专项用于支持文旅企业应对疫情、缓解经营困难、振兴消费、促进产业复苏。
二是针对不同的细分重点行业、园区和业态发展,出台有针对性的促进举措,当中包括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打造旅游文化特色村等文化旅游产业园区(集聚区)给予资金扶持,以及支持广州文交会等综合性文化旅游节展活动。
三是多举措促进行业振兴和市场繁荣发展。支持文艺精品创作的同时,也加强城市营销和宣传推广,对广州智慧旅游推广平台、文旅企业境内外品牌推广和营销活动给予一定资金补助。同时,还将发放“广州文旅惠民券”,采取政府补贴、平台让利、商家打折相结合的方式,激活演艺、影视、音乐、娱乐、旅游等消费。
“十二条”措施兼具精准性与持续性
文旅企业在此次疫情中直面失去营收的困难,在他们看来,本次“十二条”措施将有助于缓解后续的经营压力。广州酷旅旅行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芹认为,此次的广州“十二条”措施涵盖面很广、指导性很强。在助力文旅企业缓解经营困难之余,加强城市营销和宣传、振兴文化消费市场,发放“惠民券”这些动作,对于文旅产业复苏后市场的繁荣有很大的帮助。
在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江金波教授看来,精准性和持续性是该措施的两个最大亮点。他指出,其精准性主要体现在支持重点领域。一是扶持文旅企业,采取“一企一策”帮扶方案进行,而且采取的措施多样化,包括贷款贴息、融资优惠、税费减免、重点项目补助等。二是对文旅产业园区(集聚区)的资金扶持。充分体现了“十二条”措施明确的对象精准性和强烈的实施导向性。
“本措施的持续性,体现出与其他城市出台的应对疫情措施的不同。事实上,应对疫情和恢复生产并不是文旅产业发展的目标,未来的防疫和抗疫也不是最终目的,文旅产业的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和产业振兴才是根本。”江金波认为,“十二条”措施不仅立足眼前的复工复产,也同步建构未来文旅产业发展新动能,必将更好引领广州文旅产业新作为。
广州地区旅行社行业协会会长李协居认为,当前旅行社、景区和酒店,更需要市场的恢复和客人的流动,“十二条”措施中的惠民政策对这方面很有帮助。希望下一步广州及周边的旅游可以尽快恢复,建议可通过旅游消费退税的方式,扩大惠民政策的范围,鼓励到扶贫点进行乡村旅游。
做好市场重启工作,满足消费新需求
在旅游产业链中,旅行社发挥着上下游产业的整合、协同和带动作用。广之旅副总裁温前表示,此次发布的系列惠企暖企政策,一方面保障了企业现金流,稳定了行业发展的基本面,另一方面,更是极大地提振了旅行社行业重启和复苏的信心,让旅行社进一步清晰与坚定了市场重启的工作方向。
对于疫后旅游市场的重启,广之旅方面表示,将加大开放、共享、匹配、整合力度,与上下游供应商共建价值共享模式,进一步加强旅游产品与服务的研发创新等举措,助力旅游市场复苏与振兴。
有调查显示,疫情过后更多人会对出行工具的卫生和安全性有更多考量。为提振游客出游信心,广之旅表示,随着旅行社经营范围的恢复,后续将对旅游用车、用餐、住宿、行程安排等“四大放心出行”进行安全保障升级,切实保障游客出行卫生与安全。
为满足市民长期“宅家”后亲近大自然、放松身心的需求,广之旅还将适时推出以康养、生态为主题的旅游产品。打造一批围绕从化、增城、花都等广州近郊开展的如赏花摘果、健康徒步、绿道骑行、酒店休闲等户外主题线路。此外还将结合广州本地旅游先行的市场重启节奏以及应季特点,适时推出如从化吕田农耕文化、乡村民俗体验等广州市内的乡村文化旅游产品。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给 旅游 行业带来了沉重打击,各个相关行业厂商的营收短期内都出现大幅下降,全球 旅游 行业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我国对疫情的有效控制,新冠疫苗的量产与使用,为人类战胜疫情带来了希望。与此同时,国内 旅游 行业也迎来了全面复苏期,这也为全球 旅游 行业的复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20年国内 旅游 行业概况
文化 旅游 部公开发布的数据显示,根据国内 旅游 抽样调查结果,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度国内 旅游 人数为28.79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减少30.22亿人次,同比下降52.1%。国内 旅游 收入为2.2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3.50万亿元,下降61.1%。城镇居民出游20.65亿人次,下降53.8%;农村居民出游8.14亿人次,下降47.0%。
分季度看,出游人次呈现降幅收窄趋势,其中一季度国内 旅游 人数为2.95亿人次,同比下降83.4%;二季度国内 旅游 人数为6.37亿人次,同比下降51.0%;三季度国内 旅游 人数为10.01亿人次,同比下降34.3%;四季度国内 旅游 人数为9.46亿人次,同比下降32.9%。
从 旅游 花费来看,城镇居民出游花费1.80万亿元,同比下降62.2%;农村居民出游花费0.43万亿元,同比下降55.7%。人均每次出游花费774.14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8.8%。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每次出游花费870.25元,下降18.1%;农村居民人均每次出游花费530.47元,下降16.4%。
数据表明,2020年国内 旅游 行业虽然整体大幅下滑,但也呈现出整体平缓复苏的迹象。
国内 旅游 市场的逐步复苏
2020年上半年,由于疫情防控持续向好,在小长假的带动作用下,第二季度在线度假 旅游 市场交易规模较一季度大幅上涨,初步出现回暖迹象。
2020年下半年,文化和 旅游 部发布《关于推进 旅游 企业扩大复工复业有关事项的通知》,受相关政策调控,全国各地 旅游 景区的接待游客量承载量上限也由此前的30%上调至50%,应对随后到来的国庆中秋双节,再次把 旅游 景区的接待游客承载量从50%调整为75%。受跨省游恢复、暑假、国庆、中秋等假期的带动,国内 旅游 市场迅速复苏。
在疫情的大环境下,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增长的经济体,为 旅游 市场的繁荣注入强劲动力。疫情防控持续向好,民航客运量持续恢复性增长,铁路月均发送旅客量逐渐稳定。截止2020年底,在线 旅游 月活用户达1.32亿,已经恢复至去年同期的九成;在线 旅游 平台新增用户量也得到稳定增长。
疫情中文旅产业出现单一化、同质化竞争模式和服务模式,使得文旅和 科技 的融合成为行业变革的大趋势。通过数字化创新,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高新技术,为游客提供全方位、全流程的智慧 旅游 服务。以贵州省为例,省文化厅和 旅游 局推动打造的“一码游贵州”项目,囊括贵州全省涉旅数据,助力贵州开启全域智慧 旅游 新模式,为贵州的全域 旅游 注入活力,也为国内 旅游 业增添动力。
市场竞争模式
疫情给 旅游 业带来沉重打击,但2020年 旅游 行业融资额创新高,高达420亿元,在疫情下的行业低谷期,资本抄底 旅游 资产,使得2020年 旅游 业单笔融资金额近4亿元,资本对头部 旅游 资产的争夺异常激烈。主流的在线 旅游 平台也合纵连横,竞争激烈。
2020年中国在线 旅游 交易额较2019年同比下降50.9%,OTA平台占据了市场一半以上份额。
OTA平台以携程遥遥领先占据主导地位,在线 旅游 市场呈现“一超多强”格局。2020年前三季度,携程在国内营业收入达133.5亿元,占据中国最大在线 旅游 平台地位;美团凭其客户端、PC端等平台入口,低成本的流量方式实现其 旅游 业务的主要入口,是美团在线 旅游 领域的核心竞争力;飞猪背靠阿里,有巨大的流量导入,加之完善的金融服务以及阿里云等强大的技术支持,实力不容小觑。
在疫情防控的统筹、相关政策的调控、市场竞争变化等条件下, 旅游 企业承受了游客中途返程、行前退订和供应商压款等巨大的财务压力。携程、飞猪、马蜂窝等线上旅行商推出了“无损退订”服务,凯撒、众信、春秋、广之旅等旅行社为保障游客的合法权益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些平台在疫情期间扮演了行业“稳定器”,在行业复苏期扮演了“加速器”,通过各项举措为市场增添活力,这些良性的改变都对整个 旅游 市场的复苏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动力。
后疫情下的行业变化趋势
智慧、便捷 旅游 。5G、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带动智慧 旅游 升级。智慧 旅游 的发展,使得文旅和 科技 的融合成为行业变革的大趋势, 旅游 需求和 旅游 供给双升级相互激励的新时代已经来临, 科技 创新将进一步带动智慧 旅游 发展,加速 旅游 业的数字化高质量发展,适应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乡村 旅游 或成新 时尚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 社会 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到,推动文化和 旅游 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 旅游 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 旅游 休闲城市和街区,发展红色 旅游 和乡村 旅游 。立足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乡村振兴无疑会对未来乡村 旅游 提供强大支撑,乡村 旅游 业会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步入全面小康 社会 ,民众更加重视文化、 旅游 等精神层面的消费支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 旅游 业拓展了新空间,也为 旅游 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