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侦探柯南剧场版 贝克街的亡灵的内容讲什么

名侦探柯南剧场版 贝克街的亡灵的内容讲什么

hexiexb 2025-04-22 信息资讯 57 次浏览 0个评论

贝克街的亡灵》是2002年4月20日在日本上映的柯南剧场版,从小我就被名侦探柯南系列吸引,2021年,关于人工智能的话题依旧火热,人工智能技术不停发展,甚至高校最近几年已经开始有了人工智能的专业。

名侦探柯南剧场版 贝克街的亡灵的内容讲什么

还能开脑洞感觉挺有意思,浅空对侦探题材很感兴趣,而且这部还是非常有名的剧场版,还联动了夏洛克,所以很感兴趣。

这部作品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观念经常走在现实前面,在2021这个时间节点去回溯2002年这部充满了对人工智能、意识存在、政治、权力、公平、教育等话题均有涉及的作品,有一种验证预言,修正预言,再次给出新预言的激动澎湃。

这次活动的感想?越来越觉得这个活动有意思,带着小任务看剧仿佛更能抓住情节,也许本身导演就很想讨论这些问题呢?导演用这部作品给出了他眼中的世界,心里的答案。而我通过导演眼中当时的事件重新分析学习。

重温了一遍柯南剧场版、感觉成人的想法和孩子确实不一样了,观看完影片开脑洞时,感觉自己对教育公平这个话题比较感兴趣。但自己对这一方面了解的比较少。而这个活动,能够让我们自发的去查找相关资料,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是一个非常好让知识落地的活动。

作品简介

《贝克街的亡灵》是名侦探柯南的剧场版,关键人物宏树开发了两款软件,一个是一款能够通过DNA追溯祖先的程序,一个是人工智能软件—“诺亚方舟”。“诺亚方舟”在剧中,是一种可以实现自我生长的人工智能产品。

诺亚方舟”给所有人这样一个设定,让几十名代表日本未来的门阀后代(日本世袭制)去玩一款名叫“茧”的一款游戏,如果没人通关,所有人就会被诺亚方舟释放的电磁波杀死,以完成日本社会的全面重启。

柯南等人进入了游戏,每个人都获得了不一样成长,最终通关。

脑洞正文

选取角度:人工智能

在《贝克街的亡灵》中,关键人物宏树开发了两款软件,一个是一款能够通过DNA追溯祖先的程序,一个是人工智能软件—“诺亚方舟”。

“诺亚方舟”在剧中,是一种可以实现自我生长的人工智能产品,“诺亚方舟”给所有人这样一个设定,让几十名代表日本未来的门阀后代(日本世袭制)去玩一款名叫“茧”的一款游戏,如果没人通关,所有人就会被诺亚方舟释放的电磁波杀死,以完成日本社会的全面重启。

这其中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诺亚方舟的开发者宏树是当时日本教育体制下的不适者,他给”诺亚方舟”初始的设定,可能就存在了极大的不合理预设,而机器的进一步学习与推导,必然会出现误差。

我相信,没有任何一个政策是没有受益者或者没有被牺牲者的,并且评价政策的标准,必然也要考虑当时的经济历史条件。

当然,这又是另外一个复杂的话题。以及,柯南并不是门阀后代,事实上,也不符合能够参与游戏的年龄,偶然因素进入了游戏,而柯南的出现,几乎是影响了整个格局。

人工智能做出决策,大概分为以下3步,第1步,识别已有相关事实类信息;第2步,学习处理信息的相关方法(作为门外汉的理解是,学会逻辑关系,通过已知信息进行推断,逻辑关系也为习得)。

第3步,计算排列组合的可能性,对结果做出判断(给出正确的样本以及判定标准,将每一个可能性与判定为优秀的准则对比验证,得出最优解)。

通过以上的信息,也许可以推导一下“诺亚方舟”在游戏中是如何做出自己的判断的。“诺亚方舟”推断出,世袭制的日本很大概率终将灭亡/变成人间炼狱,为了不让这个糟糕的情况出现。

“诺亚方舟”的方法是,通过游戏去检验,世袭制下,未来的掌权者有没有能力使得日本有变好的可能性。如果答案为是,那么释放这些小朋友。

如果答案为否,则杀死这些小朋友,以尽可能的破坏日本人的世袭制。人工智能能否正确推理出未来的焦点在于:1.数据量真的可以达到覆盖所有可能性么?2.仅用数据就能决定未来么?下面我想尽可能的尝试找出,“诺亚方舟”系统里,可能缺少的数据与逻辑。

“诺亚方舟”推断出了世袭制会很大概率上导致日本的灭亡,我倾向于是很大概率,而不是一定。

因为“诺亚方舟”如果算出是一定,只要骗到所有人进入“茧”,直接弄死小学生就可。而玩游戏这一“测试”行为,我倾向于,机器也研究出了一套可能性,如果这个可能性存在,那么进入“茧”的人员,将会是新数据,去再次影响世袭制会很大概率上导致日本的灭亡这一设定。

柯南一行人进入“诺亚方舟”的可能性,也应该在数据测算之内,不然按照剧中的既定事实看,没有柯南一行人,所有小朋友,大概率都是得死的。

此时,“诺亚方舟”系统,必须保证,既有数据可以推测出柯南一行人的偶然性因素,以及机器研究出的一套可能性与日本是否灭亡的相关性。

游戏中能检验出的能力可以使得日本不会灭亡的强相关性。

选取角度:教育 公平

《贝克街的亡灵》这部番中,无论是虚拟人工智能的背景设定,和神探夏洛克的梦幻联动,以及后期双主线的推理剧情,都十分出彩。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我认为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设定就是代表了宏树意志的诺亚方舟。

他因为对日本的教育不满,想要重启日本,才让所有代表着“日本未来”的孩子们进入“茧”,只有参与游戏并最终获胜,才能有机会活命。编剧也借着灰原哀之口,轻轻道出了日本教育现状:“还真是万恶的日本世袭制的缩影呢。”

选择 为了选择而选择

如果笔者告诉你:一群白人假装黑人,骗过了一个国家的海军,你会相信吗?

笔者可以肯定没有多少人会相信这个鬼扯的故事。

白人想要装成黑人不被识破就算了,还想要骗过一个国家的海军舰队?

但事实上, 历史 上还真发生了这样荒唐的一幕,也就是说笔者可没有胡扯,这可就是实打实发生的 历史 。

时间回到二十世纪初,有一群伦敦的中二文艺青年突然脑洞大开,通过化妆的方式将自己打扮成了黑人的样子,然后以"购买军舰"的名义,将英国海军的一支无畏舰队从上到下都哄得团团转。

这绝对算是英国皇家海军最大的污点之一,被陌生人登上无畏舰也就算了,无畏舰舰长还犹如跟班一样跟在"黑人国王"的身后,为其演示无畏舰上的巨炮的使用方法。

这场英国文人捣鼓出来的惊天骗局,被称为"无畏舰恶作剧"。

这群英国文人是如何将整个无畏舰上下军官忽悠瘸的?他们欺骗英国海军有没有受到惩罚呢?无畏舰恶作剧又是如何收尾的呢?

且听笔者给你一一说来。

1910年2月10日,英国皇家海军本土舰队整装待命,甚至连旗舰号"无畏号"战列舰都被拉出了出来。

而皇家海军之所以如此严肃,并非是要和某个国家开战,而是要迎接来自阿比西尼亚的一群尊贵客人。

据说阿比西尼亚(现埃塞俄比亚)皇帝,即衣索比亚一群人将在观看皇家海军的雄威后,有意向海军部下一笔大订单,以装备阿比西尼亚的海军武装力量。

不管哪个时代,卖战舰都是挣钱的生意,因此这支驻扎在英国本土的舰队无比重视这次"黑人皇帝的拜访"。

2月10日一大早,阿比西尼亚皇帝与几位外交部官员来到了海军港口。

但令人奇怪的是,这个黑人皇帝以及他的肤色都有点像黑色油彩的颜色,还穿着一身厚厚的长袍,嘴里还留着长长的胡须。

总之这群来自非洲的尊贵客人,一切的外貌特征都和寻常的黑人不太像。

但尽管如此,一整个战舰上却没有人敢质疑这群非洲使团的身份。

在衣索比亚登上"无畏舰"以后,英国皇家舰队的舰长亲自一路跟随,给这群尊贵的客人讲解以及演示穿上巨舰的用法。

舰长与黑人皇帝的交流十分愉快,大概他也认为这次来自非洲的"大订单"没跑了。

只是有两件事稍微令人感到奇怪:黑人皇帝不仅拒绝了无畏舰的21响礼炮的迎接礼,还以宗教为由拒绝了来自船长的茶会邀约。

不过这都不影响这次愉快的交流,只是令船上的海军官员威廉·费希尔稍微有点疑惑的是,为什么这次跟着黑人皇帝的一个随从中,有一个跟他的表妹极其相似。甚至这位和威廉表妹极其相似的黑人随从,看着他的表情都带着点"玩味"的意思。

大概距离黑人皇帝参观无畏舰的三两天以后,威廉·费希尔才在伦敦的一则报刊上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伦敦的某个小报率先刊登了消息:来自非洲的尊贵客人使团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局,他们是来自伦敦的一群文人化妆扮演成的。

起初这条新闻并没有得到船上太多人的认可,毕竟国际外交事件这么大的问题,怎么可能有假呢不是?

更何况那天来的非洲皇帝一群人,那可是珠宝随身的,一点也不像穷酸文人应该有的样子。

但很快这则新闻得到了大报纸的转载,乃至于整个伦敦都在流传着他们被愚弄了的消息,无畏舰的一群官员才开始慌张。

而也是差不多这个时候,伦敦海军部高层开始派人下来对这件事情进行调查,才正是证实了这个传遍了整个大英帝国的笑话是真的。甚至连英国议会也要求查清事情真相,并且对相关涉案人员进行撤职……

甚至令这支皇家海军的骄傲舰队最尴尬的是,事情真相并不是由某个调查组给查明的,而是事情的作俑者觉得没意思后,就将这则消息捅了出去。

说实话,这群第一次搞出忽悠了整个海军舰队的大场面的年轻人的准备一点都不充足。

他们在与舰队船长交谈时,用的阿比西尼亚语有多次的语法错误,那口音就更不用说了。

甚至于他们在身上涂的也只是普通的黑色油画颜料,而没有做任何的防水措施,之所以拒绝船长的茶会邀约也正是怕黑色颜料会在遇水后融掉。

不过他们还是用自己的机智骗过了这一整条无畏舰上下的海军官员,没有任何人质疑他们的身份,甚至这群文人中的许多人还和船上的海军官员是熟人。

船上的海军官员威廉·费希尔的猜想没错,那个看着他带有戏虐脸色的黑人随从确实就是他的表妹——维吉尼亚·伍尔夫,一个伦敦的著名文人。

而他们拒绝21响迎接礼炮的原因也不复杂,就是怕把这件事情闹大太大牵扯到自己,这也避免了给被耍猴的海军官员发难的借口。

最后这群耍了整个海军舰队的这群伦敦文人,没有一人遭到了任何的刑罚。

这群文人戏弄海军舰队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毕竟他们也不是富裕家庭,为了凑齐装场面的服饰以及珠宝以增加可信度,他们也是花了不少钱在里面的,甚至有部分人都变卖了家产。

事件的策划者伍尔夫并没有对此做出明确的解释,不过有人猜测这或许是对英国腐朽落后的官僚制度的嘲讽,又或者是这群文人对英国军队所犯下罪恶不满的一种表达方式……

中二文人的心理一般人很难猜测到,但伍尔夫在1940年自杀前依旧在文章中对这次恶作剧事件表示骄傲。

不过如果以 历史 的角度来看,从这次恶作剧的事件中,其实就能隐约捕捉到英国海军腐朽的影子。

第一部分

首先,第一部分,人类为什么天生就偏爱选择?前面说过,这是进化塑造的结果。要想理解这个观点,我们得先理解,选择欲到底是什么?千万别以为选择欲和选择差不多,它们其实是两码事。

丹尼尔·卡尼曼曾经在著名的《思考,快与慢》里,把人的大脑分成理性脑和感性脑两个部分。理性脑像个严谨的科学家,负责把身体搜集到的资料逐个分析,帮你做出最佳决策。比如你要买一只股票,要分析它最近一年的波动。这些分析都要靠理性脑。而感性脑正好相反,它根本不做任何分析,直接对外界的事物快速响应。比如你看到一只老虎向你冲过来,肯定会想都不想,撒腿就跑。这就是感性脑在发出指令。选择欲,就归感性脑支配。只要你面前有选项,你的选择欲就会被自动激发。至于具体怎么选,选哪个,就由理性脑来负责分析了。

换句话说,选择欲,是非理性的本能。而选择,是理性思考。那么,这两者是什么关系呢?你可能认为,一定是理智占主导。冲动的情况毕竟是少数。其实,真相正好相反。理性脑,是感性脑的跟班。它的责任不是纠正感性脑,而是验证感性脑。比如,你见到一个人,你的感性告诉你,他不是个好人。这时,你的理性脑就会开始寻找证据,验证感性脑的判断。比如说话声音太大说明他不考虑别人的感受,眼神飘忽说明他心里有鬼等等。选择欲和选择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一旦感性脑启动你的选择欲,理性脑只会去帮你分析选项。它从来都不会告诉你,此时此刻,你其实更应该安于现状,不要考虑做任何选择。

当然,我们不是说选择欲本身有问题。而是要说,它为什么那么强大?要知道,人类的大多数本能,都一定是在进化历程中,立过大功的。功劳越大,越有用,这项本能也就越强大。选择欲对人类来说,就是这么一种关乎生死的本能。要想理解这个观点,咱们得站在人类的进化史上去观察。

作者认为,在人类还是猿人的时候,跟其他动物比起来,并没有明显的身体优势。我们既不会飞,也没有锋利的爪牙。那么,人类怎么和其他动物争夺有限的生存资源呢?这就要求,人类得更积极主动的探索环境,要比其他的动物,更早找到资源。而探索的本质,其实就是选择。比如,看到岔路,是走熟悉的老路?还是走没走过的新路?看到没吃过的东西,是直接放弃?还是主动尝尝?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人类不断面临选择。久而之久,选择,就成了一种本能。既然是本能,就需要释放。就像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一样。有选择欲这个本能,你就有选择的冲动。

注意,这并不是说,只有人类懂得选择。其他的动物也有选择的意识。只不过,人类的选择欲是所有动物里最强的。人类最倾向于有所选择,也最受不了没有选择。

说到这,我们可以开个脑洞。站在整个人类族群的角度看看,选择有什么用?你会发现,选择,其实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群体的一种试错机制。

你看,当一个人做出选择时,是有一定风险的。比如,看到有毒的东西,万一选错了吃进去,就一命呜呼了。对个体来说,选择有利有弊。但是,对于一个群体来说,它几乎是有益无害的。因为一个人选对了,其他人可以照着做。选错了,其他人可以引以为戒,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换句话说,对人类个体来说,选择是一种必需的生存本能。对人类群体来说,它是一种有效的试错机制。说到这,你可能会问,我们能不能通过训练,来克制这种本能呢?就像用节食来克制饥饿一样?作者认为,这个问题根本没有回答的必要。即使你能克制,她也不建议你克制。因为选择欲不仅塑造了我们的心理,也塑造了我们的身体。一旦克制它,不光会影响你的心态,更会影响健康。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负责做出选择决策的,是大脑的前额叶皮层。在所有生物里,人类的前额叶皮层最发达,在大脑里所占的比例最高。本来这是件好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做出决策。但问题就出在,这个区域不光能力大,脾气也很大,还非常敏感。前额叶皮层除了承担决策分析工作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感知选择权。一旦它发现,自己失去了选择权,就会立马引发一系列负面的生理反应。

这本书里引用了一个试验。一个婴儿,对面有一把琴。当他拉动琴弦,旁边有个机器就会播放音乐。每根琴弦,都对应一首特定的音乐。想听哪首就点哪首。婴儿玩得非常开心。后来,工作人员打乱了次序。音乐还是那些,但是播放是随机的。拉动同一根弦,每回播放的音乐都不一样。这时,婴儿就会变得烦躁、愤怒、大哭。作者认为,婴儿不仅想听音乐,他们更想要自己选择音乐的权利。这些情绪变化,就是因为大脑的前额叶皮层,感知到了选择权的流失,引发的一系列生理反应。

这个现象不光出现在婴儿身上,大人也一样。英国伦敦大学的一个教授,叫迈克尔·马蒙特做过一个长达10年的实验。从1967年开始,这位教授对1万名英国人的健康状况跟踪调查。这些人里有普通员工,也有企业管理者。按理说,企业一把手的压力更大,健康问题应该更严重。但是结果却发现,健康问题最严重的,其实是企业的二把手和中层管理者。作者认为,这是因为企业一把手虽然压力更大,但是,他们拥有更大的权力。换句话说,他们始终能感受到更大的选择权。当你感受到选择权时,你的大脑就会释放积极的信号,这些积极的信号会抵消一部分压力。但是,二把手的权力相对小,感受不到那么大的选择权。所以,二把手的健康状况,反而要比最高管理者差。注意,这并不是说,一定要做出选择,才能缓解压力。而是你只要感受到选择权,选择欲就会被满足,你的大脑就会释放积极的信号来缓解压力。

你看,以往我们都觉得,选择是一种心理机制。其实,它也是一种生理机制。一旦失去选择,不光你的心理受不了,你的身体也一样受不了。这就是为什么说,选择本身的意义,比选项还要重要。因为它是一种更底层的生理本能。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商家,都会给顾客提供充足的选项。比如,有的手机应用升级的时候,会弹出两个提示按钮,“立即升级”和“手动升级”。其实,不管点哪个,你都必须升级。但是,给出选项之后,你会觉得自己的选择欲获得了满足,对于强制升级这件事也就没那么在意了。换句话说,选项满足的,并不是个性化的需求,而是共性的选择欲。

好,以上就是第一部分内容。人类为什么偏爱选择?因为选择欲是人类最根本的生存工具之一。对选择权的感知,是人类积极行事的根本。而且经过几千万年的进化,选择已经塑造了人类的身体,成为一种生理本能。是本能,就需要释放。换句话说,你不是偏爱选择,而是必须选择,甚至是不能不选择。

注意,选择欲只是驱使你,必须要做出选择。它并不负责帮你分析选项。分析选项是前面说的,理智脑的工作。换句话说,我们阻挡不了选择欲这个强大的生理本能。但是,我们可以在后续的分析环节,提高选择的正确率。接下来,第二部分,我们就说说,在面临选择时,怎么提高决策的正确率?

第二部分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得先说说,我们在面对选择时,为什么会出错?到底是哪些因素,在影响我们正确的评估选项?在书里,作者找到了很多种,影响选择决策的思维偏见。我从中选择了两种,生活中最常见的跟你说说。

第一个叫信息框架偏见。意思是,我们在评估选项时,所使用的信息框架,会影响我们的选择。说白了,就是描述选项的方式,会干扰选择。比如,有一个地方爆发了病毒,有两种治疗方案让你选。选择方案 A,有30%的人会确保获救,另外70%无法获救。选择方案 B,有1/3的可能性是所有人全活,但也有2/3的可能性是所有人都死。这时,为了保险起见,大多数人都会选方案 A。毕竟,落袋为安,能救一个是一个。

但是,假如换一种表述。选择方案 A,有70%的人必死无疑,只有30%能活下来。选方案B,有1/3的可能性是无人死亡,另外2/3是全部死亡。这时,大多数人都会选方案 B。毕竟,你不能眼睁睁看着70%的人送死啊。

你看,明明是同一套方案,描述的方式不同,你做出的选择就不同。在第一种表述里,衡量的指标是存活率。这时,你就会更注重存活率,满脑子想的都是能多救一个是一个。而第二套表述里,衡量的指标是死亡率。这时,你的关注点,也跟着变成了死亡率,想着能少死一个是一个。其中,存活率和死亡率,就是我在描述两个选项时,所使用的信息框架。即使选项不变,只要信息框架不同,我们评估选项的依据就会不同。这是我们在选择决策中的第一个思维偏见。

第二个思维偏见,是我从作者分析的案例中,为你总结出来的。我们可以管它叫选项混乱偏见。意思是说,我们在比较选项时,对比的维度本身就是混乱的。很多选项之间,其实根本就没有可比性,只不过你没意识到而已。

举个例子,网上有个段子。女朋友问男生,我和你妈同时掉水里,你先救谁?很多人想破了脑袋,还是左右为难。其实,这就是因为他始终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对比维度。以至于找不到这两个选项之间的可比性到底在哪。这时,他就需要建立一个能同时容纳这两个人的对比体系。比如,学法律的人会认为,在法律上,儿子对母亲有赡养义务,不救,就构成了犯罪,但对女朋友没有法律上的义务。所以,先救母亲。当然,重点不是这个选择对不对。而是通过这个例子,你会发现,我们大多数人缺少建立选择维度的意识。只有少数有着特定专业知识的人,有这个意识。且不说他选的对不对,至少对他来说,这个选择是能说服自己的。

其实,在生活中,很多选择难就难在,缺少这么一个清晰的对比维度。比如你要换工作,工资是可以量化的。但是,离家近带来的幸福感,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和同事相处时的愉悦感,这些是没法量化的。再比如,你今天休假,你犹豫到底是去参加一个行业聚会,还是去单位加班挣加班费。你之所以在这两个选项中纠结,也是因为你缺少一个清晰的评判标准。也就是,你到底更在意什么?从长期价值看,你更应该去参加聚会,给未来铺垫更多的人脉。从短期价值看,加班能让你马上拿到钱。假如不建立一个明确的标准,找到两个选项之间的可比性,你总是会左右为难。这就是我们在评估选项时的第二个思维偏见。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选项混乱偏见。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提高选择的正确率呢?作者认为,最好的方法,不是正面强攻。而是换一条迂回的路径,直捣黄龙。也就是,只要你找到一套更高级的选择策略,这两个问题就自然解决了。就像当你精神不振的时候,喝一杯咖啡临时提提神,就属于正面强攻。而养成健身的习惯,从根本上提升体能和精力,就属于从另一条途径,直捣黄龙。我接下来要给你介绍的这两种方法,就属于这一类。第一种,是我从书里为你总结出来的,叫选项分层法。第二种,是我从作者的个人经历中获得的启发,叫创造选项法。

先说第一种,选项分层。有时候选择之所以难,就是因为选项太多,而你又没有一个清晰的对比依据。比如,高考填志愿,全国那么多院校,你到底要报哪一所?家里人可能会为此争得不可开交。有人看重学校所在的城市,有人看重学校的排名,也有人看重专业。这时,你需要做的,就是给选项分层。把它们按照你的实际情况,分成几个梯度。

比如,填志愿时,国内的几个顶级名校,北大、清华、南开、复旦等等。学校本身就是一块金字招牌,对个人的价值提升很大,它们就应该被列入第一梯队。只要你分数允许,不用考虑城市,不用考虑专业,有机会就一定要上。假如分数不够,你可以建立第二梯队。考虑一些分数稍低一点的重点大学。这时,你的衡量指标就变了,你需要优先考虑的不是学校本身的排名。因为除了几所顶级高校之外,排名相近的学校,师资差距并不大。你需要考虑的是学校所在的城市。因为你要在这个城市生活四年。而发展迅速的大城市,能帮你提升眼界,并且在毕业之后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当然,你还得考虑风险,万一考砸怎么办?所以,你还需要建立第三梯队,作为最后一个兜底志愿。这时,你的衡量指标不是哪个学校更好,而是哪个学校在你这个城市招生更困难。选那些往年招生都很难招满的学校兜底,这样更十拿九稳。

你看,给选项分层之后,选择的依据就变得清晰多了。每一层有每一层的标准,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求选择梯度,再按照这个梯度里的标准去对比选项。其实,类似的方法,在生活中已经很常见了。

比如,早期的商场,都是按照商品划分的。卖服装的在一个区域,卖电器的在一个区域。但是,现在新建的商业综合体,是按人群划分的。比如二层是儿童区,所有跟孩子有关的商品,衣服、玩具、小家具,全都在这个区域。这其实就是在帮你给选项分层。

其实,除了书里介绍的方法,我们还应该跳出这本书,去看看作者的人生经历。她的经历本身,就是一部再精彩不过的教材。她应对选择的方式,就是我要为你介绍的第二种方法,主动创造选项。

前面说过,作者希娜很早就失明了。跟健康的人比起来,她的选项少了很多。对一个高中都没念完,就失明的人来说,通过口述和盲文来写完一本书,这显然不是一个摆在面前的现成选项。因为很少有人这么做过。但是,她却没有被选项绑架,而是用更大的格局看待选择,主动给自己创造选项。

这听起来有点像心灵鸡汤。但是,当你真的建立更大的格局,用更大的视角看待选择。你会发现,这种思考方式,确实很实用。

比如,有个段子说的是,有两个机会让你选。选第一个,你可以马上拿走500万。选第二个,你有10%的概率拿走5亿。但也有90%的概率是一分钱没有。你选哪个?假如只看这两个选项,各有各的缺陷。但是,聪明人会主动创造出第三个选项。那就是,选5亿的机会,然后再高价转手卖出去。因为5亿的中奖率是10%,所以只要你转让的价格不超过5000万,大概率上是有人愿意买的。你看,这不就是主动创造选项吗?只要你建立一个更大的思考格局,凡事多想几步,选择反而会变得简单。

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退一步其实不让你退缩,而是让你适当拉开距离,用更大的视角,去审视事物的全貌。

好,以上就是第二部分内容。怎么提高选择的正确率?我们一共介绍了两种思考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我从书里为你总结的,叫作选项分层法。也就是按照需求,把你的选项分成几个梯度,为每个梯度建立不同的衡量标准。第二种方法是我从作者的个人经历中获得的启发,叫作主动创造选项。也就是,用更大的观测视角去看待选择,不要被现成的选项绑架,要主动创造选项。

总结

到这里,这本《选择》的精华内容,已经为你解读完了。回顾一下,我们今天一共说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选择对人类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选择是人类在进化中形成的天性。相对于选项,我们更看重的,其实是选择本身。第二部分,应该怎么提高选择的正确率。咱们介绍了一种方法和一套心法。方法是选项分层法,心法是主动创造选项。这部分刚讲完,就不多说了。

当然,归根结底,选择是一种个人行为。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理由。从这个角度看,最功利的选择,未必是最好的选择。这本书的目的,不是给你一套标准化的选择方法。而是在帮你建立更好的,看待选择的方式。就像作者说的,我们每个人,都是选择塑造的结果。在漫长的生活中,我们做出了各自的选择。而这些各不相同的选择,又造就了我们每个人的独一无二。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最高级的选择?你看,选择其实是一件很矛盾的事。首先,我们受不了自己没有选择。但是,在很多事情上,我们又很难做出选择。其实,要我说,作者希娜做出的,就是最高级的选择。那就是,对选择做出选择,选择什么时候该选择。当你发现,你驾驭的不是选项,而是选择本身,你就已经实现了,最高级的选择。也许这听起来有点绕口,但我相信,你一定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转载请注明来自和谐西部网,本文标题:《名侦探柯南剧场版 贝克街的亡灵的内容讲什么》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7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