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达利欧:原则(一)我的历程

瑞·达利欧:原则(一)我的历程

hexiexb 2025-04-22 信息资讯 95 次浏览 0个评论

瑞·达利欧(Raymond Dalio)于1949年8月8日出生于纽约,是桥水基金的创始人,他的《原则》一书于2018年出版,迅速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看到微信读书上今日在读的书友工2159人。微信读书上甚至有一本《原则:专家解读手册》,其中收录了傅盛、秦朔、采铜等人对于这《原则》的解读。

瑞·达利欧:原则(一)我的历程

我是在2018年8月18日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开始读《原则》的,当时我正要去伦敦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原则》是一本比较厚的书,纸质版有576页,我是用手机在微信读书上阅读的,显示页数为1070页。不过,我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二十九岁,有着丰富的阅读经验,已经不再畏惧大部头的书了。于是,我跳过了“中文版序”和“导言”,直接阅读“我的历程”部分,想着了解一下瑞·达利欧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1、我的探险历程(1949-1967年)

瑞·达利欧年轻时正值20世纪60年代,那时美国国内的普遍情绪是豪情万丈、鼓舞人心的,鼓励人们实现伟大和高尚的目标。瑞·达利欧回忆说自己在中学时就喜欢买卖股票:

当时,每期《财富》杂志上都有一张很小的可以撕下来的赠券,把赠券寄给杂志社后,你就能得到免费的《财富》世界500强的年度报告。我要了所有企业的报告。我现在还记得,邮递员很不情愿地把那些报告全部拖到了我家门口,然后我就仔细地阅读每一份报告。我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开始打造一座投资图书馆的。随着股市持续攀升,“二战”和大萧条看起来就像是遥远的往事,而投资似乎很简单——随便买只股票看着它涨就是了。当时的流行认知是,股市肯定会不停地上涨,因为如何管理经济已经发展成了一门科学。毕竟,在之前的10年里,股价已经平均上涨了近三倍,而且一些股票的涨幅比这还要大得多……

1966年,我从高中毕业,那一年股市依然一片繁荣,我赚着钱,享受着美好生活,和我最好的朋友菲尔逃课去冲浪,做着喜好玩乐的高中男孩通常做的各种事情。当然,当时的我并不知道,那一年是股市的顶点。在那之后,几乎所有我曾经对股市的认识都被证明是错误的。

2、大学生活:质疑传统

1967年秋天,瑞·达利欧开始在长岛大学C.W.波斯特校区就读,主修金融学。瑞·达利欧回忆自己的大学生活:

学习冥想对我也有帮助。1968年披头士乐队访问印度,在玛哈瑞诗·玛哈士的静修所学习了“超觉冥想”,我对此很好奇,于是我也开始学习。我很喜欢冥想。在我的一生中,冥想对我帮助很大,因为冥想让我拥有平静的开放思维,让我可以更清晰、更有创造性地思考。

我上大学时,正值自由恋爱、尝试致幻毒品、拒斥传统权威的时代。经历这个时代对我以及同时代的很多人产生了持久的影响。例如,这个时代深刻影响了史蒂夫·乔布斯,一个我后来敬仰,并与之惺惺相惜的人。和我一样,他学习冥想,不愿意被人牵着鼻子走,喜欢发挥想象力,打造出新奇的好东西。我们所处的时代教会我们质疑传统的做事方式。乔布斯在苹果标志性的“1984”和“向疯狂者致敬”的广告里极好地展示了这种态度。

3、哈佛商学院

1971年春,瑞·达利欧以几乎完美的GPA从大学毕业,接着被哈弗大学商学院录取,他喜欢在哈佛的学习经历:

那年秋天入学哈佛大学商学院时,对于能与来自世界各地的绝顶聪明的人做同学,我感到很兴奋。我的期望值很高,而真实体验更是超乎预料。我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一起生活,我们一起在令人兴奋、多元化的环境中举行聚会。没有教师在黑板前告诉我们什么东西要记住,也没有考试测试我们有没有记住。相反,教师给我们的都是真实的案例研究,让我们进行阅读与分析。然后我们分成小组自由讨论,假如我们处在和案例中的人相同的情况下,我们会怎么做。这正是我喜欢的教学方式!

4、“被解雇了”

瑞·达利欧从哈佛商学院毕业后,加入多米尼克证券公司做大宗商品业务主管。后来他加入希尔森证券公司负责期货对冲业务,他回忆说自己很喜欢这份工作和我的同事,但自己和希尔森公司格格不入:

我太野性了。在加利福尼亚谷物与饲料联合会的年度大会上,我开了一个现在看起来很蠢的玩笑:我雇了一名脱衣舞女,让她在我演讲时脱掉外衣。我还在我老板的脸上打了一拳。毫无疑问,我被解雇了。但该公司的经纪人、他们的客户,甚至那些解雇了我的人,都很喜欢我,并且愿意继续得到我的建议。更让我高兴的是,他们愿意为此向我付费。于是在1975年,我创办了桥水。

5、“有意义的工作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相对于赚钱来说,瑞·达利欧强调自己更加看重有意义的工作和人际关系:

尽管赚钱很好,但拥有有意义的工作和人际关系要比赚钱好得多。对我而言,有意义的工作是指一项我能全身心投入的使命;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是指我既深深地关心对方,对方也深深地关心我。想想吧:把赚钱作为你的目标是没有意义的,因为金钱并没有固有的价值,金钱的价值来自它能买到的东西,但金钱并不能买到一切。更聪明的做法是,先确定你真正想要什么,你真正的目标是什么,然后想想你为了得到这些目标需要做什么。金钱只是你需要的东西之一,但当你已经拥有了实现你真正想要的东西所需的金钱时,金钱就不再是你唯一需要的东西,也肯定不是最重要的东西。当思考你真正想要的东西时,最好思考它们的相对价值,以便合理权衡。就我个人来说,我需要有意义的工作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它们对我的重要性相等,而我对金钱的价值评价较低——只要我的钱足够满足我的基本需求就行了。在考虑有意义的人际关系与金钱相比的重要性时,很明显,人际关系更重要,因为一种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是无价的,我用再多的金钱也买不到比这更有价值的东西。因此,对我而言,从过去到现在,有意义的工作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都是我的主要目标,我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实现这两个目标。赚钱只是其附带结果。

6、“挑战彼此的想法”

1980年,保罗·科尔曼加入了桥水,瑞·达利欧欣赏他的才智和价值观,并描述他们的合作方式:

我和科尔曼的工作方式是挑战彼此的想法,努力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我们一直是来回交锋,而且很喜欢这么做,尤其是在有很多事情需要弄清楚的时候。我们经常就市场以及市场背后的力量辩论到深夜,在上床睡觉之前把数据输入计算机,第二天早上查看计算机得出了什么结果。

7、“大错特错”

1982年8月,墨西哥对其债务违约。那时,几乎所有人都清楚地看到,很多其他国家也会步其后尘。这件事非同小可,因为美国银行正在向像墨西哥一样高风险的其他国家提供贷款,总额约为其资本金总和的250%。美国的商业贷款活动逐渐陷于停顿。

因为我是少数预见到这一情况的人,我开始得到很多关注……我认为,美联储的努力失效,经济走向崩溃的概率是75%;美联储的行动一开始成功刺激经济,但最终仍然失败的概率是20%;美联储提供了足够的刺激来挽救经济,但最终触发恶性通胀的概率是5%。为了通过对冲规避最不利的可能性,我开始买入黄金和国债期货,作为对欧洲美元的对冲,这是一种押注于信贷问题加剧的风险控制方式。

但我大错特错了。在经历了一段延迟期后,美国经济对美联储的努力做出了回应,以一种无通胀的方式复兴。换言之,在通胀率下降的同时经济增长加速。股市开始了一轮大牛市。在接下来的18年里,美国经济经历了一段史上最繁荣的无通胀增长时期。

8、“一下子回到了原点”

瑞·达利欧回忆这段痛苦的经历,并且意识到自己正面临人生中的重大转折点:

我在这段时期的经历,就好像不断被球棒打到自己的头。犯下如此大的错误,尤其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是极具羞辱性的,也让我几乎失去了我在桥水创造的一切。我发现之前的我是一个自以为是的笨蛋,顽固地坚信一个大错特错的观点。

这就是我从业8年之后的情况,毫无成就可言。尽管我对的时候比错的时候多得多,但我还是一下子回到了原点。

那段时间,我损失的钱太多了,以致我付不起与我共事的人们的工资了。我不得不让他们一个接一个地离开,只剩下两名职员——我和科尔曼。接着科尔曼也不得不离开了,在所有人的泪水中,他一家收拾行装回到了俄克拉荷马州。于是桥水只剩下了一名职员——我自己。

失去我如此关心的人,我为自己而工作的梦想差一点就要毁掉,这对我来说都是毁灭性的。为了实现收支平衡,我甚至不得不向我父亲借了4000美元,直到我卖掉了第二辆车。我走到了一个分岔路口:我是不是应该打起领带在华尔街找一份差事?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但另一方面,我有一个妻子和两个尚且年幼的孩子要养活。我意识到,我正面临着一生中最重大的转折点之一,而我的选择将对我和家人的未来产生巨大的影响。

9、“穿越这片危险的丛林”

最终,瑞·达利欧没有选择去华尔街工作,而是选择一种有风险却精彩的生活:

想象一下,为了拥有美好的生活,你必须穿越一片危险的丛林。你可以安全地留在原地,过着普通的生活;你也可以冒险穿越丛林,过着绝妙的生活。你将如何对待这一选择?花点时间想想这件事,因为无论其形式如何,这是我们所有人都必须做出的一个选择。

即使在我一败涂地之后,我也明白,我必须追求这种伴随着种种风险的精彩生活,因此我的问题是如何“穿越这片危险的丛林”而不在途中被杀死。

10、“我怎么知道我是对的”

就像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提到,从苹果公司被炒是他这辈子发生的最棒的事情,瑞·达利欧也如此看待这次最惨重的失利:

回头来看,我的一败涂地是在我身上发生过的最好的事情之一,因为它让我变得谦逊,而我正需要谦逊来平衡我的进攻性。我学到了一种很好的恐惧犯错的意识,这把我的思维定式从认为“我是对的”变成了问自己“我怎么知道我是对的”。我清楚地看到,回答这个问题的最好方式是找到其他的独立思考者,他们与我肩负共同的使命,但对问题的看法与我不同。通过以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辩论方式与他们交流,我就能理解他们的推理,并让他们对我的推理进行压力测试。我们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降低自己犯错的可能性。

换言之,我的目标只是让自己正确——我并不关心正确的答案是不是来源于我。所以我学会了让自己保持极度开明的心态,允许其他人指出我可能疏忽的东西。我发现,我能够成功的唯一途径将是:

1.找到与我观点不同的最聪明的人,以便自己能够努力理解他们的推理。

2.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不能有明确的意见,不急于下结论。

3.逐步归纳永恒和普适的原则,对其进行测试,将其系统化。

4.通过平衡风险来保持较大的回报,并降低下行波动。

11、“人们的最大缺点与其最大优点互为正反面”

使人们相互对立的观点公开化,并对其进行分析,让我对人们的思考方式有了很多的了解。我逐渐发现,人们的最大缺点与其最大优点互为正反面。例如,一些人倾向于过度冒险,而其他人的风险规避性过强;一些人过度关注细节,而其他人的思维过于宏观。大多数人都是在某个方面过度,而在另一方面不足。通常,当我们遵循自己的自然秉性做事时,我们可能考虑不到自身的弱点,这将导致我们走向失败。最重要的是失败之后怎么做。成功的人改变他们的做法,这使他们能够继续利用自己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而不成功的人不会这样做。在后文中,我将描述改变的具体策略,但在这里需要注意的重要一点是,只有当你能承认甚至接受自身的弱点时,你才能做出对自身有益的改变。

12、“挑战自己的极限”

后来我发现,我遇到的大多数极为成功的人都曾经历过类似的惨痛失败,这让他们得到了教训,正是这些教训最终帮助他们走向成功。史蒂夫·乔布斯在回顾1985年其被苹果解雇的经历时说:“那是一剂苦药,但我猜患者需要它。有时生活会给你当头一棒。不要失去信念。我确信推动我不断向前的唯一动力,是我喜欢我做的事。”

我发现,想要追求卓越,你就必须挑战自己的极限,而挑战自己的极限可能会使你一蹶不振,这将造成很大的痛苦。你会觉得自己已经失败了,但这不一定是失败,除非你自己放弃。信不信由你,但之后你的痛苦将会逐渐消散,你在未来将会迎来很多其他机会,尽管当时的你也许看不清这些机会。你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总结这些失败提供的教训,学会谦逊和极度开明的心态,从而增加你成功的概率,然后继续挑战自己的极限。

13、“投资的圣杯”

我最后的这个教训也许是最重要的一个教训,因为在我的一生中,这个教训一次次地适用。最初,我似乎面临着一个“要么全得、要么全失”的选择:我或者冒很大的风险追求高回报(并有可能在此过程中一败涂地);或者降低自己的风险,满足于取得较低的回报。但我想要的是既承受低风险也享受高回报,在探索如何使之变得可能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在面对两个你都需要但看起来相互矛盾的东西时,你需要耐心地做出选择。通过这种方式,你将摸索出如何尽最大可能让二者兼得。几乎总是存在着一条你还没有发现的有利的道路,所以你需要不断找下去,直到找到它,而不是满足于最初对你显而易见的那种选择。

尽管这个过程很艰难,但我最终找到了一条鱼与熊掌兼得的道路。我称它为“投资的圣杯”,这也正是桥水成功背后的秘密。

**《完美无瑕》又名《天衣无缝》,是著名影星黛米·摩尔和迈克尔·凯恩等主演的一部犯罪片,故事讲的是上个世纪60年代,在伦敦钻石行工作的女主管与即将退休的清洁工一起盗空钻石行的故事。

20世纪60年代,英国伦敦钻石行是世界上最大的钻石货源地。

美丽聪慧的劳拉·昆恩就职于此。

劳拉毕业于牛津大学,美丽又聪慧,追求她的人排成排,就像现代许多自强的姑娘一样,没有入眼的人就不想随便谈恋爱,不愿为了没有感觉的男人浪费精力,这一辈子,总不能为了结婚而结婚,那样就太委屈自己了啊!

她聪明能干,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劳拉一路披荆斩棘,在伦敦钻石行某得一席之位。

但这个地方是个男人的世界。

此时,伦敦钻石行在全世界有分公司1200多家,但是女性经理没有一个,劳拉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第一个女性总经理。

她每天上班来的最早,下班走的最晚,加上自己的聪明智慧,工作成绩非常突出,但不幸的是,每一次升职,都与劳拉擦肩而过,不是劳拉不行,实际上是这个年代的职场,对女性相当歧视。

这个世界不是你努力就会有收获的,

这不,这一次升职又错过了,公司提拔了一个有点窝囊的男人波兰德做了好望角的总经理。一个小伙子替劳拉抱屈:这个升职的波兰德离你劳拉差远了!

劳拉尽量掩饰失落与尴尬:“波兰德的经验比我更胜任总经理的位置,幸亏没让我去,好望角夏天热的要死。”

即便如此,当一个人静下来时,劳拉依然失落,她像往常一样,在一张纸上写到:“不要放弃,继续努力,你非成功。”,然后折好放进信封,经常拿出来看看,来鼓励自己。

第二天早晨,劳拉到办公室打开信封时,居然有人在这句话下面又添了一句:“不,你不会成功的。”

里面还有2张**票。好奇心把劳拉引进了**院,原来是钻石行即将退休的清洁工胡布斯引诱她来的。

胡布斯偷偷告诉劳拉:你即将被解雇了!

劳拉震惊,不敢相信,直到后来她从秘书那儿偷看到公司高层会议记录,才相信这些。

解雇的原因非常荒谬,是劳拉太优秀了,当时公司出现重大危机,上下一团乱,是劳拉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解决了与俄罗斯的业务问题,但这个方案不能见光,只能仅限于公司高层知道,但劳拉不是高层,伦敦钻石行又不愿提拔一个女人,就决定解雇她,但又怕她到同行其他公司工作后说出秘密,就诬赖她工作能力差,搞坏了与俄罗斯的业务关系,不准任何与伦敦钻石行有业务往来的公司雇佣劳拉。伦敦钻石行是世界上最大的钻石公司,几乎所有的同行单位都与它有业务往来,这就等于断了劳拉的生路。

常言道:病急乱投医,逢庙就烧香。

此时的劳拉就是这样。

劳拉决定与那个读书时一直追求自己,前一阵子还邀请自己去工作的大学同学会面,希望有工作机会,但男同学表示他们也接到了领导暗示,不能雇用劳拉。

劳拉感到有些慌乱,想到这男同学以前多次追求自己,也许是想找一个避风港来喘息,劳拉这时表示愿意接受他,但此时这个男人表示:我已经是3个孩子的爹了!——你早干嘛去啦?!

人陷入绝境是什么样子?就是此时劳拉的模样。

剧中另一个重要人物,就是即将退休的清洁工胡布斯,胡布斯在钻石行工作已经十五六年了,兢兢业业,赢得了所有人的信任。

他负责整个大楼的清洁工作,包括钻石保险库外面的走廊。

这么多年来,胡布斯天天认真地扫厕所,拖地板,擦桌子等,每日默默地,温和地做着这一切,他无处不在,但谁都不在意他的存在,当然也没防备过他这个只会扫厕所的老头,就这样,胡布斯了解许多公司高层才知道的秘密,深谙公司内部情况,包括这次能最早知道公司即将解雇能干的劳拉·奎恩。

胡布斯年轻时与妻子非常恩爱,虽然是穷人,但也有自己的幸福快乐,但天不遂人愿,妻子病了,医院花费巨大,他们到医保公司申请自己买的穷人医疗保险费,但一直被告知,这不是急事,不能安排他们,当最后轮到他们能看病时,已经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妻子去世了。

悲伤至极的胡布斯,不再有别的生活内容,平日只是来钻石行做清洁工,但他在平静温和的表象下,掩藏着一个目标,就是要把这保险公司的老板辛克莱搞垮,为妻子报仇。

这个保险公司同样是伦敦钻石行的保险商

伦敦钻石行每年都交给辛克莱的保险公司巨额保险费,假如伦敦钻石行出事了,他的这家保险公司能逃脱厄运么?

胡布斯约劳拉出来,说出自己的目的:自己即将退休,永远地离开这儿,只有微薄的退休金;而劳拉在此贡献了自己的青春,立下汗马功劳,最终却要被解雇,此处没有什么好留恋的。他决定盗出一茶壶保险库里的钻石,与劳拉分享,也算是对自己多年付出的回报,希望劳拉能与之合作。

虽然劳拉不愿意,但她前途暗淡,无所归依,加上对公司的不满,她不知不觉在半推半就间与胡布斯联合起来,通过参加一次晚间party 获取了保险库密码。

第二天夜里,按照事先的约定,劳拉负责在马路电话亭打电话,吸引保安注意力,来掩护胡布斯进入保险库。打完电话后,惴惴不安的劳拉回家了。

第二天,钻石行发现保险库被盗了,令人震惊的是,被盗的不是一些钻石,而是仓库里所有的将近2吨重的钻石。

钻石保险库是此时欧洲最高级的安全配置,一切安保措施完好无损,监控摄像头也没有记录下任何有用的内容,总之是找不到任何破绽。

这么多钻石怎么消失的?难道飞了吗?

钻石行很着急,保险公司更加紧张,请来高级侦探,经过全方位盘查,精明的侦探把目标锁定在劳拉身上。

其实劳拉也很疑惑,不是说好的只拿一点钻石么?怎么将近2吨的钻石全部没了?怎么弄走的?

劳拉害怕会查出来,她找清洁工交涉,希望能去坦白来换取自由,但没有结果,2个人闹崩了。

这边的侦探也越逼越紧,劳拉极度恐慌,一次耳环不小心掉进洗脸池的下水道,她受到启发,自己想法找到了钻石。

此时胡布斯正在此处看守钻石,胡布斯已经通过中间人与钻石行联系,要1亿英镑赎金,再过一会儿钻石行就会按规定时间转账的,因为钻石行保险库已被清空,他们没有办法,只能照做。

胡布斯向劳拉解释了自己这么做的真正目的:因为妻子的病逝,他一直寻找机会找保险公司老板报仇。

同时他告诉劳拉:

为客户付出1亿英镑保险费,对保险公司方是极大打击,加上保险公司老板毁约,被其他人揭穿后,信誉尽失,最终他饮弹自尽,清洁工终于报了仇。

最终,钻石行付出1亿英镑的赎金,但并没有获取钻石的地址,反而是劳拉最后把钻石的藏匿地址报给钻石行了。

胡布斯把获取的1亿酬金全部转给劳拉,然后自己消失了。

因为劳拉立功,她继续在钻石行工作,但是一个月后,当她再一次错过升职机会时,劳拉彻底死心,她主动辞职了。

劳拉带着这笔巨款去了南非,她要把这些钻石换来的钱还给非洲穷苦的百姓,她的目标就是花光这些钱,去救助那些贫困的人们。在这个地方,她发现了真正的自己,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40年后,她花光了最后一分钱,回到了伦敦这个城市,劳拉对那个采访自己的女记者说:“直到今天,我才花掉最后一分钱,我终于自由了。”

影片最后,看着年迈的劳拉远去的瘦削背影,我想观众的内心是相当崇敬甚至是震撼的。

当劳拉最后一次升职落空时,她才真正明白,伦敦钻石行永远不会根据她的辛劳与贡献做出应有的回报,此时不走,更待何时?

人生之路,何谓对错?

首先是不作恶,不害人,再者就是尊重自己的内心。

此处路不通,也许转身就是一个新世界。

转载请注明来自和谐西部网,本文标题:《瑞·达利欧:原则(一)我的历程》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95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