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武将能写诗文的人

历史上武将能写诗文的人

hexiexb 2025-04-15 头条经验 38 次浏览 0个评论

岳飞 《鄂国金佗稡编·鄂王家集》收录的岳飞诗文有律诗《题翠岩寺》《寄浮图慧海》,词《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题记《五岳祠盟记》《广德军金沙寺壁题记》《东松寺题记》《永州祁阳县大营驿题记》。宋人赵与时《宾退录》还收有岳飞绝句《题青泥市寺壁》。《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词在南宋晚期的《藏一话腴》、《鹤林玉露》中都有记载,此词从明代开始广泛流传。此外流传下来的岳飞诗词还有《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池州翠微亭》《过张溪赠张完》《题雩都华严寺》《宝刀歌书赠吴将军南行》《题骤马冈》《题鄱阳龙居寺》等。

历史上武将能写诗文的人

袁崇焕诗词

落 第

遇主人多易,逢时我独难。八千怜客路,三十尚儒冠。

出谷莺偏媚,还枝鸟亦安。故园泉石好,归去把渔竿。

秋闱赏月

战罢文场笋阵收,客徒不觉是中秋。月明银汉三千里,歌醉金秋十二楼。

竹叶喜添豪士志,桂花香插少年头。嫦娥必定知人意,不钥蟾宫任我游。

寻禹碑

衡岳镇南方,无气自滃郁。支分走别麓,峋嵝乃独出。

山尖神禹碑,兀然千古立。奇字蝌蚪形,后人不能识。

昔吾读韩诗,奇语动魂魄。所愧生南方,恨不长两翼。

奋飞到山顶,亲手为拂拭。今日扁舟过,系缆应努力。

晓起裹糇粮,殷勤带纸笔。攀援曷云疲,汗喘不敢息。

但见白云起,林深万感寂。自朝至日沉。归路志东西。

高下通幽寻,此碑沓无迹。岂果有神物,呵护作秘惜。

或缘我痴蒙,当前末由觌。因思朱晦翁,考异得其实。

禹碑徒传闻,山上无此石。始知昌黎叟,好奇误著述。

我乃为所愚,枉折游山屐。振策出山中,山花露欲滴。

咏独秀峰

玉笋瑶簪里,兹山独出群。南天撑一柱,其上有青云。

黄 河

河水奔流去,暄腾万马声。源从天上落,性本地中行。

独处真须激,清来自太平。济川吾有愿,击楫动深情。

度庚岭

客路过庚岭,乡关渐已违。江山原不改,世事近来非。

瑟岂齐门惯,人宁狗盗稀。驱车从此去,莫作旧时归。

山海关送季弟南还

公车犹记昔年情,万里从戎塞上征。牧圉此时犹捍御,驰驱何日慰生平!

由来友爱钟吾辈。肯把须眉负此生。去住安危俱莫问,燕然曾勒古人名。

弟兄于汝倍关情,此日临歧感慨生。磊落丈夫谁好剑,牢骚男子不能兵。

才堪逐电三驱捷,身上飞鹏一羽轻。行矣乡邦重努力,莫耽疏懒堕时名。

归庚岭步前韵

功名劳十载,心迹渐依违。道说还山是,惟言出塞非。

主恩天地重,臣遇古今稀。数卷封章外,浑然旧日归。

边中送别

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

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

记 母

梦绕高堂最可哀,牵衣曾嘱早归来。母年已老家何有,国法难容子不才。

负米当时原可乐,读书今日反为灾。思亲想及黄泉见,泪血纷纷洒不开。

寄 内

离多会少为功名,患难思量悔恨生。室有莱妻呼负负,家无担石累卿卿。

当时自矢风云志,今日方深儿女情。作妇更加供子职,死难塞责莫轻生。

忆 弟

竞爽曾殇弱一人,何图家祸备艰辛。莫怜缧绁非其罪,自信累囚不辱身。

上将由来无善死,合家从此好安贫。音书欲穿言难尽,嘱汝高堂有老亲。

哭熊经略之一

记得相逢一笑迎,亲承指授夜谈兵。才兼文武无余子,功到雄奇即罪名。

慷慨裂眦须欲动,模糊热血面如生。背人痛极为私祭,洒泪深宵苦失声。

哭熊经略之二

太息弓藏狗又烹,狐悲兔死最关情。家贫资罄身难赎,贿赂公行杀有名。

脱帻愤深檀道济,爰书冤及魏元成。备遭惨毒缘何事,想为登坛善将兵。

南还别陈翼所总戎

慨慷同仇日,间关百战时。功高名主眷,心苦后人知。

糜鹿还山便,麒麟绘阁宜。去留都莫讶,秋草正离离。

偕弟煜夜坐等有作

忆到乡关百事愁,挑灯细语不能休。人心此时将何恃,予骨他日望尔收。

画里青山长入梦,镜中白发已盈头。但求烽火今平息,得遂闲身及早抽。

入 狱

北阙勤王日,南冠就絷时。果然尊狱吏,悔不早舆尸。

执法人难恕,招犹我自知。但留清白在,粉骨亦何辞。

狱中对月

天上月分明,看来感旧情。当年驰万马,半夜出长城。

锋镝曾求死,囹圄敢望生。心中无限事,宵柝击来惊。

临刑口占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还有著名的辛弃疾,太多了

明末辽东经略熊廷弼,力主放弃辽西退守关内,因此举国声讨,最终被杀,传首九边。

后来的另一位守辽辽东督师袁崇焕,此前曾拜访熊廷弼,请教守辽方略。当他看到熊廷弼血肉模糊的首级时,一时悲愤,便写诗追忆此事,称颂熊廷弼是“才兼文武无余子”,感慨他“功到雄奇即罪名”。

记得相逢一笑迎,亲承指教夜谈兵。才兼文武无余子,功到雄奇即罪名。

慷慨裂眦须欲动,模糊热血面如生。背人痛极为私祭,洒泪深宵哭失声。

平心而论,熊廷弼弃辽之举,确实是完全不懂大明王朝政治法则的一大失策,他被杀也有些咎由自取的意味,不全是因党争造成的冤案。

辽东经略:熊廷弼

熊廷弼的弃辽主张,此后又为另一位大员王在晋所继承,他与孙承宗“守辽”还是“弃辽”的争论,至今仍然是明末历史爱好者争论不休的话题。

确实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萨尔浒之战惨败后,辽东就已经成为大明帝国流血不止的伤口,难以痊愈的恶疾,与其将举国精兵强将、大量财政支出白白耗在此地,修建那些中看不中用的城堡壁垒,养一支不敢和清军野战、只会用大炮守城的所谓“关宁铁骑“,

关宁防线缔造者:孙承宗

倒还不如及时止损,退守山海关,先平息关内十三省的内乱,哪怕将辽东辽西的千里疆土白白让给后金(满清),也好过真实历史中大明亡国、华夏沉沦、衣冠丧尽的地狱场景。

然而,持这派“弃辽”观点的人,永远忽略了一点,熊廷弼和王在晋的方案为什么不可行,两辽为什么不可弃,根本原因,还是不止是弃土割地,对从胡虏铁蹄中浴血重生的大明王朝,是严重的政治不正确,而且更是北京作为帝国都城的必然。

正如大宋太祖皇帝赵匡胤之名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不管是要对关宁军为代表的辽东军事集团有足够信任,甚至容忍他们的半藩镇地位;而帝国还不遗余力地以财力支援,就像唐朝中晚期对边疆各方镇,宋朝对麟府折氏那样;

还是直接止损割肉,索性放弃辽东,就和唐朝放弃辽东,宋朝放弃灵夏,明朝放弃安南那样,大前提都是——迁都。

一个国都就在北京的大帝国,怎么可能容忍区区六百里外的山海关外就是国境线,对面是新崛起的强大异族政权;亦或者山海关外就是一个强大的威福自专的藩镇,自己竟还要举国之力去供养之?

明朝和后金对峙

东汉末年时,因为羌人不断叛乱,朝廷大员们也大有放弃凉州之呼声,然而此朝议能被提出的前提,也是因为汉朝国都早已是洛阳,而非长安了。

历史上朝廷中枢之所以会通过袁崇焕等人,对毛文龙的东江镇、祖大寿的辽东镇,辽东军事集团最大最强的两股势力,进行各种打压限制、分化利诱,同样基于辽东离京师太近、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的浅显道理。

而仅仅是“列祖列宗陵寝,宗庙所寄“这个理由,就足以否决一切迁都意向,不论谁敢提议迁都,都会被政敌们一哄而上,撕扯粉碎,下场并不会比熊廷弼强太多,所以,此问题完全无解。

历史上的明朝,要一直到松锦大战后,打光了帝国最后一支十余万人的机动大军团,放弃辽西,退守山海关才变成最终无奈的选择;

可这个时候再想迁都,中枢已经完全没有武力保障,不足以压制江南各路军阀了。对此时的崇祯皇帝来说,就只剩等死和晚死的不同。

崇祯皇帝:朱由检

虽然哪怕北京城破前几个月,中枢朝令还能切实下达到全国各地府县,南北十三省人事权也看似尽数执掌,然而这只是基于体制的惯性,一层随时即可刮破的窗户纸。

真以为无兵无钱的崇祯皇帝、或是太子逃到江南,就能帝皇光环全开,让江南军阀左良玉们纳头就拜,俯首听命么?如果他们真的忠心赤胆,大明朝又会怎么落到这个田地?

转载请注明来自和谐西部网,本文标题:《历史上武将能写诗文的人》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8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