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舜钦《沧浪亭记》的原文注释及赏析

苏舜钦《沧浪亭记》的原文注释及赏析

hexiexb 2025-04-12 信息资讯 107 次浏览 0个评论

  原文:

苏舜钦《沧浪亭记》的原文注释及赏析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1] ,始僦[2] 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1]

 一日过[3] 郡学[4] ,东顾草树郁然,崇阜[5] 广水,不类乎城中。并[6] 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13],三向皆水也。杠[7]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8] 有国,近戚孙承右[9] 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10] ,号“沧浪” 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 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11] ,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12] 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注释:

 沧浪亭,在今江苏苏州城南三元坊附近,原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的花园。五代末此处为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别墅。北宋庆历年间为诗人苏舜钦购得,在园内建沧浪亭,后以亭名为园名。后代人在它的遗址上修建了大云庵。本文作者用朴素简洁的语言,自然流畅的笔调,记述了沧浪亭演变的.始末。

 [1]吴中:今江苏省,大致相当于春秋时吴国地方

 [2]租赁

 [3]过:拜访

 [4]郡学:苏州府学宫,旧址在今苏州市南,沧浪亭就在其东面,郡国的最高学府。

 [5]崇阜:高山

 [6]并(bàng):通“傍”

 [7]杠:独木桥

 [8]钱氏:指吴越王钱镠

 [9]孙承祐:吴越王钱俶的小舅子,任节度使,镇守苏州,在苏州大建园亭

 [10]北碕:北边曲岸上

 [11]冲旷:冲淡旷远,这里既指沧浪亭的空旷辽阔的环境,也兼指淡泊旷适的心境

 [12]闵:同“悯”,悲悯。

 [13]寻:长度单位

 [14]锱珠: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

  赏析:

 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迁居开封(今属河南)。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弹劾,罢职闲居苏州。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不久就病故。工散文,诗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有《苏学士文集》。

 第一段:罢官之初旅居苏州的情景。

 第二段:写发现风景胜地和构筑沧浪亭的经过。“沧浪”典出屈原《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与世推移”

 第三段写在沧浪亭一带乘舟上由得怡悦情趣,从而发出“觉今是而昨非”的感慨。

 [榜]本为摇船用具,此作动词。[幅巾]古代男子以全幅细绢裹头的头巾。此指装束随便。[磨戛]摩擦撞击,可理解为斤斤计较。

 最后一段承接上端的感慨加以引申,发而为论,认为仕宦使人沉溺最深,表达了对庸俗势利官场的厌弃。结尾庆幸自己尚未忘怀于沧浪亭的优美景色,照应了文章的题目。[沃然]受启发而领悟的样子。 [闵]同“悯”。

原文

?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1],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2]。亟(qì)求余作《沧浪亭记》[3],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4]。”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5],广陵王镇吴中[6],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7],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8]。迨(daì)淮海纳土,此园不废[9]。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10];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11],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12]。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13]!庵与亭何为者哉[14]?虽然,钱镠(liǔ)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15]。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16]。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之后,不与其澌(sī)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17]!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18]。

注释

[1]浮图:亦浮屠,梵文音译,这里指僧人。文瑛:僧人名。

[2]苏子美:即苏舜钦(1008--1048年),字子美,北宋文学家,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出生在开封(今河南开封市)。宋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至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庆历四年(1044年)因参加以范仲淹为首革新派,被反对派打击罢官,后居苏州,庆历五年建沧浪亭,并作文《沧浪亭记》。其著作有《苏学士文集》。

[3]亟:屡次。沧浪亭:“沧浪亭”跟古代一首民歌《沧浪歌》有关。《孟子?离娄上》引用这首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有政治上污浊就退隐不仕之意,苏子美修亭取名“沧浪亭”取此意。

[4]所以为亭者:所以修建这座亭子的原因。

[5]吴越:指吴越国,五代十国之一。版图今占浙江、上海、江苏部分和福建北部,公元893年唐镇海节度使钱镠所创建,都钱塘(今杭州),三代五主,历72年。

[6]广陵王:钱元璙。

[7]治:修建。子城:外城的属城即内城。

[8]孙承佑:钱镠之孙钱弘俶纳其女为妃。偏:此指侧,旁边。

[9]迨:等到。淮海纳土:指公元978年吴越国最后一个王钱弘俶降北宋。废:废除,毁坏。

[10]禅者:于后面的“释子”同为僧人或和尚的意思。

[11]复:恢复、修复。

[12]夫:语气词。朝市改易:朝代,市镇变化,指世事人物变化。

[13]姑苏台:今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又名胥台。春秋吴王阖闾所建,越攻吴时被焚。

五湖:指太湖极其附近。《周礼?职方》:扬州“其泽薮曰具区”,“其浸五湖”。“具区”是太湖意思,“五湖”指其附近的湖。

太伯、虞仲:亦称泰伯,《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他们是周文王的父亲(古公亶父)季的两位兄长(长子和次子),后让位于季历(姓姬名历,季是排行,故称季历),在现江浙一带建立吴国。

阖闾、夫差:春秋时两个吴国国王,夫差是阖闾之子。阖闾一作“阖庐”,字光,与越战争受伤而死;夫差与越战争兵败自杀。

子胥:伍员之字,楚国人,报父仇奔吴做大夫,事阖闾、夫差两王,使吴国强大,后北夫差赐剑所杀。

种、蠡:都是楚国人,事越王勾践做大夫,助其灭吴。种即文种,字少禽,后被勾践赐剑所杀。蠡即范蠡,字少伯,后避祸游太湖,经商致富。

[14]何为者哉:造起来干什么的呢?即算什么呢?不会长久。

[15]虽然:虽然如此。

[16]僭:超越规则制度。

[17]澌然:像流冰一样迅速消失,澌是流冰。

归有光

? 归有光(1507年1月6日—1571年2月7日),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汉族,苏州府太仓州昆山县(今江苏昆山)宣化里人。明代官员、散文家,著名古文家。

? 嘉靖十九年(1540年),归有光中举人,之后参加会试,八次落第,遂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作《御倭议》。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归有光六十岁时方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故称“归太仆”,留掌内阁制敕房,参与编修《世宗实录》。隆庆五年(1571年)病逝,年六十六。

? 归有光均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又与胡友信齐名,世称“归、胡”。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选自百度百科

小记

出国学习已经快小半年了,对这里我已经慢慢有一些熟悉和了解了。前天刚刚结束语言阶段学习,考试成绩还算优秀,虽然我自己觉得没有说话的天赋,多去付出才能有收获的印证,还是给了我一定的信心。

其实,我花费学习语言的精力还是不多的,我的大部分时间是花费在完成我的其他的学习计划上。由于出国时携带随身物品受限制,我就带了几本书,其中一本就是以徐北文先生为主编的《古文观止今译》,它在1981年编译完成,1983年精装印刷第一版,我带来的是2003年3月第9次印刷版。我是想利用这个时间阶段,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进入学习文言文的状态,找到学习文言文的途径和方法。我虽不是中文专业或者相关专业,但是,我自己认为,对于一个一直在学习和想将来在某些专业方向上研究点什么、写些什么的人来说,这是有必要的。

国学方面的积累应该是学习研究其他学科领域的基础。我的国学方面的基础很薄弱的,语文考试成绩总是不好,以前没有学习氛围,也没有学习的意识。但是,我对国学是有很浓厚的兴趣和比较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我还是挺认真对待这方面学习的,并且我还做了一些小的计划,希望我能够在这个时间阶段能够收获些东西,入门当然是我最希望得到的。

? 《古文观止》是清朝康熙年间由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章读本。吴楚材和吴调侯叔侄俩都是私塾教师,近代人对他们在《古文观止》中编选的文章,不管从全面性、代表性,综合性、包容性、难易程度是非常认可的,很多学者认为它对文言文初学者是比较适宜的。自它出现以后印刷一直盛行不衰,印刷频率多,使用人数多,受益者也很多。现在有很多版本出现,有繁体版的和简体版的,有译文注释的和没有译文的,有大众用的和学生用的。

徐北文先生在《古文观止今译?前言》中对附有译文的版本有所简述。他认为自五四提倡新语体后,上海等地上海书商出版了一些“言文对照”的《古文观止》版本,如上海沈鹤记书店署做肃房编译室著的,广益书局印行署名陆文昭译的,之后又有署名宋晶、署名许啸天等译注本,都不是满足现在读者理想版本。

? 我查阅了一些资料,找到了有关《古文观止》的一些近代版本。1933年广益书局发行的《言文对照古文观止》;还有1948年上海春明书店发行,姚稚翔译注《考证古文观止》是我找到近代最早的两个版本。

? 从1933年广益书局发行《言文对照古文观止》,一直到现在我找到上百个有关《古文观止》的版本。其中,以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繁体竖排《古文观止》(上、下,无译注);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简体横排《古文观止》(无译注);1981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阴法鲁主编《古文观止译注》;1982年岳麓书社出版,精装简体横排《古文观止》;1983年齐鲁书社发行,徐北文主编《古文观止今译》;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钱伯城主编《古文观止新编》;1984年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杨金鼎主编《古文观止全译》等版本最有影响力。有现代译文的版本大部分是从八、九十年代出版发行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中华书局两个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版本最多和较有影响力。

? 我学习文言文以徐北文先生主编《古文观止今译》2003年出版为主,将要参考以上版本作为辅助学习。我遵从网上一些建议,按时间顺序从后往前学习文章,第一篇选择归有光《沧浪亭记》。通过资料查询、对比,我整理出了自认为合适的注释和标点符号。 同时我也发现了在这篇短小的散文中,不同专家学者在原文、段落、译文和标点等有个别不同之处,我把它们整理出来,加以比较、考究,期望能更好的认识、理解和学习这篇文章。

原文

①孙承佑:“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佑”字。徐北文主编《古文观止今译》,中华书局《名家精译古文观止》周先慎先生译,上海古籍出版社《震川先生集》(1981)等版采用“佑”字;上海古籍出版社张家英著《归有光散文选注?沧浪亭记》(1985),采用“祐”字。中华书局1959年繁体竖排《古文观止》(上、下)是“佑”字。但是,《古文观止今译?沧浪亭记》译文中变“孙承佑”为“孙承祐”。

②灭没之余:“余”字。一作“馀”字。中华书局周先慎译《名家精译古文观止》使用“馀”字,其他版本大部分使用“余”字。

段落

? 不同版本段落的不同有两种,一种是分四个段落,;另一种分三个段落,把第一种的二、三段合为一个段落。《震川先生集》和周先慎译《名家精译古文观止?沧浪亭记》是第二种分段方法,其他版本大部分使用第一种。

译文

①广陵王:对广陵王有“钱元璙”和“钱元瓘”两种称谓。周先慎译《名家精选古文观止?沧浪亭记》和百度百科都称“钱元瓘”,其他大部分版本称“钱元璙”。

②子城:有外城和内城两种说法。徐北文主编《古文观止今译?沧浪亭记》注释为“外城”,其他版本大部分注释为“内城”。

③外戚孙承佑:有认为孙承佑女儿为钱弘俶妃子,有认为孙承佑姐妹为钱弘俶妃子,两种说法。

④姑苏台:有吴王阖闾所建和吴王夫差所建两种说法。周先慎译《名家精译古文观止?沧浪亭记》认为姑苏台为吴王夫差所建,其他版本认为姑苏台为吴王阖闾所建。

⑤五湖:有的版本仅指太湖地区和,有的版本指包括太湖和其它湖泊更多的地方区,两种说法。

⑥太伯、虞仲:有认为他们是兄弟关系和父子关系,也有人认为虞仲是太伯四世孙。张家英《归有光散文选》注释为父子关系或虞仲是太伯四世孙。

标点

? 标点符号是所有版本最大不同之处,几乎每个版本的标点符号都不一样。每个专家学者个人对文章结构的认识、理解不同,所以相应的标点也不一样。

排版

一般情况下排版顺序是: 解题→原文→注释→译文 。但是,也有些版本有不同之处,如周先慎译《名家精选古文观止?沧浪亭记》是按 译文→原文→注释 顺序来排版。

鲁迅是主张一部书应容许几种译文共存的,村上春树也是抱有相同观点的。参照不同注释和译文能够更好的理解和学习古文。

?

?

?

?

转载请注明来自和谐西部网,本文标题:《苏舜钦《沧浪亭记》的原文注释及赏析》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07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