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伊尹(对太甲)
周公(对周成王)
共和执政(对周厉王)
霍光(对汉昭帝、汉宣帝)
王莽(对汉平帝、孺子婴)
张居正(对万历帝)
多尔衮,孝庄文皇后(对顺治帝)
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孝庄文皇后(对康熙帝)
顾命八大臣,慈禧太后,慈安太后(对同治帝)
慈禧太后、慈安太后(对光绪帝)
载沣,隆裕太后(对宣统帝)
参见:西藏摄政列表
(清廷在西藏实行的摄政制度开始于1751年,至1951年中共进驻西藏,一共出现了12位摄政王)
一世、二世、三世策墨林活佛
一世、七世、八世功德林济隆活佛
三世、五世惜德林热振活佛
六世、七世、八世丹吉林第穆活佛
达扎·阿旺松绕活佛
日本
在古代日本,摄政是未成年天皇的执政之臣,天皇成年后称关白。自从858年清和天皇即位、天皇外祖父藤原良房摄政以来,摄政一职便由藤原北家所独占,直到明治时代。
参见:关白及日本摄政关白列表
神功皇后
圣德太子
藤原氏
藤原北家
藤原良房
藤原基经
藤原道长
二条齐敬
裕仁亲王
琉球国
参见:琉球摄政及琉球摄政列表
琉球国自1372年向中国朝贡以来,每逢王位更替之时,中国必遣使册封。在先王薨去、嗣君尚未接受册封时以世子身份监国,相当于摄政王。此外,摄政也是古琉球的一种官职。
越南
越南阮朝设置辅政大臣之职,由前任皇帝任命,以辅佐嗣君。不过到了法国殖民政府时期,辅政大臣为殖民政府任命,以架空皇帝。
范登兴、黎文悦(辅佐明命帝)
张登桂、武文解、阮知方、林维浃(辅佐绍治帝、嗣德帝)
阮文祥、尊室说、陈践诚(辅佐育德帝、协和帝)
阮文祥、尊室说(辅佐建福帝、咸宜帝)
阮文祥、阮有度、潘廷评(辅佐同庆帝)
阮仲合、张光憻、阮福绵寊(辅佐成泰帝)
尊室欣、阮有拜、黄鲲、黎祯、高春育、安城王(辅佐维新帝)
张如刚、胡得忠(辅佐启定帝)
英国
摄政王
乔治四世是英国历史上唯一获得“摄政王”(Prince Regent)称号的摄政,在1810年-1820年其父由于精神病无法视事时作为王储监国,国会因此设立“摄政王”职位。这段历史时期(以及当时的时尚、文化、建筑风格等)因此被称为“摄政时代”。
大不列颠王国摄政[编辑]
安妮女王在1714年去世后,由首席法官帕克男爵(Baron Parker)为首的辅政大臣负责监国,同时派人前往汉诺威迎来王位继承人乔治一世赴英国。
英格兰王国摄政和苏格兰王国摄政[编辑]
在合并为大不列颠王国之前,英格兰王国和苏格兰王国历史上都屡次出现过摄政和辅政大臣。其中当政时间较长的英格兰王国摄政包括:
威廉·弗里兹朗(William Longchamp,1189年-1199年)
William Marshal,第一代彭布罗克伯爵(1216年-1219年)及贝尔·德伯格(Hubert de Burgh,第一代肯特伯爵,1219年-1227年)
亨利,第三代兰开斯特伯爵(1327年-1330年)为首的摄政委员会(Regent Committee)
约翰,贝德福德公爵(1422年-1435年)与汉弗莱,格洛斯特公爵(1422年-1437年)
第三代约克公爵理查·金雀花(1454年-1455年;1455年-1456年)
理查德,格洛斯特公爵(1483年)
爱德华·西摩,第一代萨默塞特公爵(1547年-1550年)
约翰·达德利,第一代诺森伯兰公爵(1550年-1553年)
西班牙
佛朗哥(1947年-1975年)自称摄政王,然而此期间内没有实际在位的君主。
热振寺的组织机构与其他格鲁派寺庙不同的是未设扎仓和康村,寺内一切政教大权均掌握在热振活佛手中。热振活佛之下设堪布1人,主要代理热振活佛掌管全寺的政教事务,任期不定;堪布之下设吉米1人,主要掌管全寺财政开支,任期三至四年;吉米之下设格贵1人,主要监督管理全寺僧众的戒律和寺规的热行,有权处置寺内喇嘛,任期一年;格贵之下设聂巴1人,主管寺庙的钱粮等财物,任期三至四年;聂巴之下设恰玛1人,主管全寺僧众放茶等事条,任期不定。热振喇章又分为热振寺喇章和拉萨章两处。热振活佛之下设扎萨1人,亦称“达喇嘛”,此职只有摄玫活佛才有,并受中央敕封任命,主要代替热振活佛管理两个喇章的一切事务。热振活佛任“摄政”期间,扎萨随活佛住拉萨喇章;扎萨之下设第强5~7人,主要管理喇章中的经济收支;第强之下设聂巴1人,即喇章的财产保管员。热振活佛身边还设有索本、森本、曲本各1人,主要管理活佛的起居生活、供品法器、宗教活动等。热振摄政卸任后,则为五品。此外,寺庙及喇章均设有冲本,主管经商,人员不限。热振活佛任摄政期间,地方政府不供给(配备)马28匹、随从35人等。热振寺刚建寺时只有十五六个人,后来发展到有扎巴500人,所属庄园33座、属寺7座,分别是曲桑寺、甘岗寺、江隆曲定寺、觉丹寺、桑丹林寺、孜聂寺和羊衮寺。还有3个牧场,即当雄的乌玛牧场、那垅香牧场和果聂牧场。热振寺的学经制度是以阿底峡的《菩提道灯论》为基础,强调僧人的戒律,强调修行次第。修习的主要经典是“噶当六论”(即《菩萨地论》、《庄严经论》、《集菩萨学论》),后又增加了“兹氏五论”(即《现观庄严论》、《庄严经论》、《宝性论》、《辨法法性论》、《辨中边论》)。在该寺改宗格鲁派后,仍保留了不少噶当派的教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