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北京故宫的传说或故事有哪些

有关北京故宫的传说或故事有哪些

hexiexb 2025-04-19 生活百科 44 次浏览 0个评论

1、故宫看门人

有关北京故宫的传说或故事有哪些

5点,是故宫关门清客的时间。据说,那个钟点是故宫阴气最重的时刻。很多游人都感觉到,即使是在闷热的夏天,5点的故宫也会让人感到一种阴 冷。那是因为,过了5点,阳间的客人们就要走了,而即将登场的就是那些以前故宫还有守夜的人。故宫看门人的孩子身体都不好,老人都说是因为那人受的阴气大,影响了下一代!因此,故宫再也没有看门人。

2、故宫珍妃井

清朝光绪十三年(1887年),光绪皇帝在慈禧太后的威慑下无奈地“选”了隆裕皇后和瑾妃、珍妃之后,他与慈禧太后的亲侄女隆裕皇后的感情始终疏远,却渐渐地爱上了为人善良、聪颖、伶俐的珍妃。由于珍妃在政治上同情并支持光绪皇帝的变法行动,因此她在得到光绪皇帝的宠爱的同时,也遭到了西太后的极度仇视。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慈禧太后以阴谋使得戊戌变法失败,再度大权独揽。此后,慈禧太后因不喜欢珍妃而把珍妃禁闭在景棋阁后面的小院里。

禁闭珍妃的冷宫在皇宫东南角花园的一个小院里,完全与外人隔绝,吃喝拉撒都在太监监视之下,珍妃一天天消瘦下去了。她姐姐瑾妃有时偷偷送几件衣服或捎几句话,珍妃才感到有点温暖。

1900年八国联军打入北京,慈禧太后挟持也曾被单独软禁的光绪皇帝逃往西安,临行前不忘对珍妃下毒手。她命二总管把珍妃从景祺阁后面的小院里放出来,以“珍妃年少,洋人入城,免受污辱”为由,命珍妃投井。

3、故宫太和殿内轩辕镜

太和殿类正面有一个两米高的方形平台,平台上是皇帝坐的金銮宝座,两旁是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在金銮宝座的正上方雕刻着一条精美生动的蟠龙,龙嘴里挂着一颗倒垂的大铜球——这便是传说中的轩辕镜。相传是上古时代黄帝所铸造的,代表着皇位的正统合法性。

神奇的是,据说当有冒牌货皇帝坐在金銮宝座上,这个轩辕镜就会自动启动机关,上百斤的铜球便掉落下来,将假皇帝砸成肉泥!所以没有人敢去坐皇帝的宝座,怕的是轩辕镜照出他是冒牌货,从而启动机关。

4、宫女魅影

在1983年的一个深夜,有一个人从故宫珍宝馆附近的夹墙走过,突然发现远处有一群打着宫灯的人,他想这个年代都用手电筒阿,谁还用宫灯呢,于是就想上前看看,可怎么追也追不上那队打着宫灯的人,不过远远的看去,的确是穿着清朝的旗袍的宫女,打着扁纱的宫灯整齐的走着。

5、故宫阴阳道

故宫里面的西六宫,是皇帝嫔妃居住的场所,位于中轴线左侧,与东六宫对应。西六宫主要包括包括储秀宫、翊坤宫、永寿宫、咸福宫、长春宫和太极殿。而夹杂在西六宫、奉先殿、北五所与宁寿宫之间的宫道,习惯性的被人们称作东筒子夹道,据说宫里的太监、宫女死后只能从此道抬出宫,因而很多灵异事件都是在这里发生的,因此这条路也被大家叫作阴阳道。

那么什么是阴阳道呢?简单的来说就是明月当空的夜里,在高强耸立、悠长的夹道的地面上,会出一阴一阳两个界面(其实就是一部分是月亮光,另一部分月亮光被墙挡住了,形成的墙影子)。根据流传,阳面是宫里人行走的,阴面是妖魔鬼怪行走的。

满清入关之前,一直过着游牧的生活,擅长骑马、射猎。1644年,吴三桂投降于满清,并因清兵入关,打败了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王朝--清朝,从此结束了满族人固有的游牧生活,逐渐被汉族所同化。

康熙坐上皇位后,为了加强对蒙古地方的管理,巩固北部边防,以及对皇子及其他皇室成员进行教育,就在距离京城不到400公里的蒙古草原建立了木兰围场。每年的秋天,康熙都会带着文武大臣、八旗军队、后宫的妃子及皇室成员到木兰围场行围狩猎,每次参加此此活动的人数都高达数万人。

为了解决这么多人的吃、住、行等问题,就在北京至木兰围场之间,接连修建了不少行宫,其中承德的避暑山庄最为出名。据清史记载,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共耗时89年建成。避暑山庄因地制宜,结合了当地的山水特色,并兼具江南塞北之风光,成为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自从有了承德避暑山庄,康熙几乎每年都要来到此地住上近半年的时间,并在此处理国事。久而久之,承德避暑山庄不仅仅是帝王避暑、游玩之地,甚至成为了清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具有陪都的所有功能,清前期重要的政治、军事、民族和外交等国家大事,都在这里处理。

据《清实录》所记载,避暑山庄初具规模后,康熙帝选园中佳景以四字为名题写了“三十六景”。之后每次到木兰狩猎,必须要来避暑山庄住上一段时间,遂成了之后清朝皇帝的传统。乾隆在位期间,对避暑山庄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增加了很多精美的园林建筑,并效仿他爷爷康熙帝,以三字为名又题了“三十六景”。乾隆一生,曾48次来到承德避暑山庄,经常带着宠臣和?及后宫嫔妃。

令人意外的是,康熙的继承人雍正皇帝,早年曾以皇子的身份来到过避暑山庄。但是,在他做皇帝的13年间,却一次都没有来过,很多人对他的这种行为不能理解。关于雍正为何不到避暑山庄玩耍,野史中曾有过这样的猜测:“雍正的皇位是篡夺而来,自己内心对父亲康熙相当愧疚和不安,而避暑山庄是康熙下令所建造,且非常喜欢这里,内心有愧的雍正就不敢前往。所以,在做皇帝的13年间,一次都没有来过。”事实真是如此吗?

后来,乾隆皇帝的一道圣旨,解开了父亲雍正不去避暑山庄玩耍的真正原因。据圣旨的内容,可归纳出雍正不去避暑山庄的三个原因。

原因一:雍正一直忙于朝政,没有时间去散心。康熙去世后,因连年的用兵,导致国库空虚,留给雍正的是一个烂摊子,以及捉襟见肘的国库。雍正继位后,一头扎进了处理国事当中,不是在批阅奏折,就是在召见大臣,从不敢有任何的懈怠,最终活活累死在皇位上,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为勤奋的皇帝之一。

原因二:内心仁慈,不喜欢杀生。之前康熙每年秋季都要带着很多人都木兰围场射猎,在雍正看来,这对那些动物来说非常残忍,他一心向佛,厌恶杀生。所以,就没去过木兰围场射猎,也就不会去避暑山庄。(备注:此理由值得推敲,纵观后来雍正对兄弟及大臣的手段,貌似也挺狠的,并不仁慈。)

原因三:雍正本人喜欢清静,不好大喜功,也不太喜欢运动。认为呆在皇宫处理国事,比出去游玩、打猎更适合自己,索性就连避暑圣地都不去了。(真的是这样吗?)

所以,纵观这三个原因,雍正之所以不去避暑山庄,并不是不敢,也不是仁慈,压根就是他没有多余的时间。在雍正的努力下,为乾隆时期的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乾隆多次去避暑山庄及到江南游玩的保证。

清朝是满人建立,拥有游牧传统的他们在马背上夺取天下,因此入主中原后也十分重视八旗子弟的骑射,帝王也不例外。

木兰秋?就是清代皇帝练习骑射武艺的一个方式。木兰就是木兰围场,在满语中,木兰的意思就是哨鹿也就是捕鹿,而每年皇室举行在木兰围场的狩猎活动基本上就在七八月份,称为秋?。木兰围场为康熙帝设置。

康熙帝素有壮志,在位期间不仅于内铲除了鳌拜,对外也颇为强硬,几番评定叛乱,并且开疆拓土。他在位期间就非常重视狩猎活动,每年秋天都在木兰举行行围活动。

这项举动并不是表面意义上的娱乐狩猎或者遵从传统,而是有其深刻政治目的。1681年康熙皇帝在河北省东北部和蒙古草原接壤的地方开辟围场,从其时间上来看也能够知道,当时正是平定蒙古和漠北的时候。

康熙帝在此地训练军队,每年举行木兰秋?,就是意在磨炼八旗子弟,不让他们在安宁生活中贪图享乐,而是时刻保持骁勇善战,以此为战争做准备。

同时每年借此机会,在靠近蒙古的这块草原皇帝能够接见蒙古的贵族,满蒙的关系也能够得到巩固。

为每年的这一盛事,北京到围场的沿途中建设了众多的行宫,比如热河行宫,也就是现在著名的承德避暑山庄。

康熙、乾隆每年都定期在木兰围场举行围猎行动,这处热河行宫时必经之地,这两位皇帝经常在此山庄避暑,也因此这里一度是一个重要的政治中心。

但是在康熙的儿子雍正在位十三年,却一次都没有举行过木兰秋?,此间更是从没有去过热河行宫,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其实在雍正还没有做皇帝的时候,也参加过木兰秋?,并且在热河行宫居住。早年他还是皇子身份时,也曾陪同康熙一同前往,但是自从登基后,却再未踏足,仿佛避之不及。

有关雍正登基,一直存在着众多疑点,以至于直到如今,对于他如何得来皇位都有争议。有一种传言是,他之所以不去避暑山庄,是因为皇位不是通过正途得来的,所以对于康熙生前经常住的地方不敢踏足,在此地无法安眠。

且不论雍正如何得到皇位,他可以称得上是历史上最勤勉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为政务呕心沥血,日夜不辍,如此勤奋,在历史上再找不到第二位。

最终他操劳过度,也积劳成疾而去世,绝对是一位值得敬佩的皇帝。

乾隆登基后,也是承德避暑山庄的常客,他对于自己的父亲从不去避暑山庄和木兰秋?也给出了解释。

第一点就是“盖因日不暇给”,也就是太忙了,这一点确实也能说得通。毕竟每年只在自己生日的那天休息一天,确实也没有时间却进行这项活动。

而且虽然雍正在位期间从未举行过这项活动,但曾经多次表示过很重视这项活动,有时间一定要去。所以也绝不是传说中的“不敢去”。

剩下两点就是冠冕堂皇的面子话了:“性好逸恶杀生”,也就是喜欢清静不爱运动,以及太善良不喜欢杀生两点,基本上是两句空话。

所以综其原因,雍正不踏足避暑山庄其实还是因为没时间。

转载请注明来自和谐西部网,本文标题:《有关北京故宫的传说或故事有哪些》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4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