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讯(记者 陈玉玲 洪泓塬?实习生?吕尚真?文/图/视频)千年之前,从德化通往永春的瓷帮古道连山接海,串起沿途的窑场与港口,为陶瓷外销打开新通道。幽幽的古驿道上,陶瓷唱?主角?,作为古道一端的永春也?沉浸式?参与到这部深厚的瓷史中,与陶瓷结下不解之缘。
千年之后,永春陶瓷在传承与创新中走向未来,代代工艺美术大师守艺守心,延展传承之路。这项?活起来?的技艺被?用起来?,企业迭代升级,产业生机盎然。当前,永春正加快九牧永春5G智慧制造产业园建设步伐,建设工业4.0自动化物流平台,引进一批上下游配套产业链,推进苏坑、介福电商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深化智能制造、智慧园区、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合作,同时规划建设苦寨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推动陶瓷文创深度融合,同步发展卫生陶瓷、特种陶瓷、功能陶瓷,打造产业集群。
数据显示,2020年,永春陶瓷产业实现产值65亿元,同比增长20%。陶瓷产业,正成为这个山区县的工业新增长极。
?
瓷帮古道 千载悠悠
说起永春陶瓷,就不得不提到苏坑,其是瓷帮古道的重要站点。
历史上,苏坑产瓷器大多外销,经瓷帮古道肩挑背驮送抵永春许港码头,再用舟船运至刺桐港,走上海上丝绸之路。明末至康熙年间,苏坑的苏坑窑、上安(嵩安)窑、洋坪窑所出产的青花瓷在泉州窑系中皆属上乘佳品。
永春瓷
1977年,晋江地区文物考古资料记载:西沙群岛出土的佛手纹青花碟、牵牛花纹青花碗(碟)和云龙头珠纹青花碗与苏坑窑、上安(嵩安)磁窑考古发现的碗碟,造型纹饰有的完全一样,有的极其类似。由此可见,当时苏坑瓷器远销海内外盛况。
上世纪70年代,国家工艺美术大师苏清河在苏坑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陶瓷人才,技艺薪火相传。
2005年,苏坑镇创建陶瓷工业园区,实现了陶瓷产业的集聚发展。2020年,苏坑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陶瓷特色镇?苏坑?称号。
工厂里,工人在制作瓷器
大师返乡 创业传艺
浸润在深厚的陶瓷底蕴中,从苏坑走出来很多工艺美术大师。多年来,他们守艺赋新,给永春陶瓷带来了新理念。
从去年开始,福建陶瓷艺术大师王冬燕把工作中心逐步放在了苏坑。她看中了苏坑陶瓷工业园区,想开设工作站、做特色陶瓷文创园。回乡再创业再传艺,王冬燕的想法始于2019年。这年,她参与苏坑申报陶瓷特色镇的工作,实地走访考察了很多陶瓷企业。
王冬燕计划把工作重心转向苏坑
?我从小在苏坑长大,苏坑陶瓷的底蕴深厚,陶瓷工业园区的发展也相对成熟,我也想为提高苏坑陶瓷的知名度尽一份力。?王冬燕说,回乡创业的想法得到了苏坑镇的大力支持,给她提供了很多便利。按照初步设想,她的文创园集陶瓷展示、体验、研学、生产等为一体,计划两年内投产。
80后王志国的工作室里,各式各样的创意陶瓷作品令人眼花缭乱。从19岁接触陶瓷,这位泉州工艺美术大师与陶瓷为伴22年,先后前往各地拜师学习,他在陶瓷创新工艺和运用新材料的结合创作上有深入的理解。
王志国回到家乡开创工作室
2015年,游子归乡,决定在故土上继续追梦。王志国在苏坑开设了工作室,一边创作一边?传、帮、带?,与企业、同行分享创作的心得和经验。在苏坑待了7年时间,王志国感触很深。他说,这几年,苏坑的陶瓷产业发展很快,一些年轻的设计师、工作者回来创业,给行业注入新鲜血液。同时,这也说明苏坑的营商环境、创作环境、人才政策等越来越好,具备吸引力。
陶瓷之乡 科技赋能
位于永春西部的介福乡,地理位置相对偏远,拥有着丰富的高岭土资源。2017年,介福乡被评为?中国陶瓷之乡?,其发现的商周古窑址被评为201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与研究价值,具备开展工业旅游的良好资源。
在 永春县 委、县政府的积极对接下,九牧厨卫股份有限公司下属全资子公司良瓷科技有限公司落户介福乡,并于去年顺利投产。龙头企业的到来,提升了永春陶瓷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工作人员在生产车间操作
走进良瓷科技5G智慧产业园,各条生产线火力全开,科技感满满。车间里,AGV小车有序穿梭于车间内,通过5G+AGV控制,AGV小车能自动识别路线、运输、搬运、充电,高效、准确、灵活地完成烧成、检包区域产品的运输、入库等程序;卸窑区,助力臂取下马桶放在木架上,随后AGV小车出动,一次性能运输6个新马桶到待检区,帮助企业省去大量的人工成本;另一个区域的车间里,机器人正在给马桶表面施釉,一台机器人每个小时能做完30台马桶,且厚度、均匀度都表现优秀
AGV小车有序穿梭于车间内
据介绍,良瓷科技5G智慧产业园作为全球首家5G智慧陶瓷工厂,通过与世界一流企业德国西门子、华为、电信跨界合作进行生产工艺规划,实现集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于一体。
公司数字化质量中心总监王海燕说,永春县的营商环境特别好,重视人才发展,良瓷今年还将规划设计首个陶瓷产业文化博物馆,将传统的陶瓷文化与工业文明融会贯通,从工业的后勤保障要转型升级到制造服务业,打造一个体验式的消费,构建一个可观、可玩、可学、可购、可闲的工业旅游运营生态圈。
机器人在给马桶施釉
筑巢引凤 集聚发展
陶瓷特色镇企业多,苏坑工业园区就聚集了近30家企业,它们当中有经验丰富的传统企业,也有正当其时的网红公司。
苏坑工业园区
走进福建荣鑫陶瓷的生产车间,工人在半自动设备前操作着,把陶土放入磨具中,再把压好磨具取出来,有了这些设备,工作效益大大提高该公司是一家集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大型陶瓷手工艺品企业,采用先进制瓷工艺制成各种工艺陶瓷以及日用陶瓷等,产品从永春远销全国各地。
?抓紧去拍。秒空了,我们继续。?每天下午2时,友名陶瓷的直播准时开始,主播手持手机沿着仓库的货架、货箱行走,给手机屏幕前的网友们介绍爆款产品。从去年2月入驻工业园区,友名陶瓷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销售来自苏坑镇等地的陶瓷产品,产品超过3000多款,短短半年累计线上直播带货1500万元。目前,公司还在扩大经营内容,将打造新模式直播带货中心。
友名陶瓷正在进行直播
?随着陶瓷企业数量的增加,我们还在持续筑巢引凤,推进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未来还将建设园区三期,为陶瓷企业集聚发展提供新平台。?苏坑镇镇长林琪宇告诉记者,三期可开发利用范围约380亩,其中工业用地约226亩,可建设建筑面积约30-37多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工业厂房。
图为林琪宇
为助力企业转型升级,苏坑镇还积极组织陶瓷产业转型升级领头雁培训会,来自37家企业的陶瓷传统产业的企业主和中层管理人员参加培训。林琪宇表示,苏坑镇将抓好营商环境的服务,做好工业区的党建加邻里中心,做好政务服务工作,做好人才工作室的建设工作,持续为企业提供服务。
陕西日报
华山北峰。
山尽五色天造化,岳藏诗意待人解。西岳华山,奇险天下第一山,以险峻壮美享誉海内外。它屹立在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身边,默默守护着胸怀里的万千生灵,养育、塑造了陕西乃至整个中国宽广深厚、坚韧不拔的民族气质。
华山,由一整块巨大花岗岩构成的巨大山峰,演绎了奇险无双的自然风光,成为华夏民族意志力的象征和华夏儿女认同的精神标识、民族图腾。华山是一座文化山,有着取之不竭的文化宝藏,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邃的文化基因,系中华文明的根脉所在。
华山,古称“西岳”,雅称“太华山”,高为五岳之最,“中华”和“华夏”之“华”,就源于华山。华山南接秦岭,北瞰黄渭,道教文化、祭祀文化、武侠文化和数不胜数的神话传说,为华山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古往今来,华山的雄姿和灵气激发着无数文人墨客的文思灵感,以华山为题的诗词歌赋浩如烟海,成为秦岭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文化华山 华夏风骨
华山被称为“西岳”,与“东岳”泰山并称,最早见于《尔雅·释山》。《水经·渭水注》载:“其高五千仞,削成四方,远而望之,又若花状。”古“花” “华”通用,故“华山”即“花山”。《白虎通义》载:“西方为华山,少阴用事,万物生华,故曰华山。” 《书经·禹贡篇》载华山为“轩辕黄帝会群仙之所”,后人推测应该是黄帝在此与各部落酋长会盟。此后,华山声名日隆。
华山作为最早受祭的“神山”之一,可追溯到尧舜时期。古时,人们称华山“疑为群仙聚居之府”,尊华山神为掌管西方的神和掌管秋天的神。史书上有“唐尧四巡西岳” “舜三巡西岳”的记载。作为一种制度而祭祀西岳华山,则始于秦始皇,定于汉武帝,“随之以降”。作为华山文化的一部分,华山祭祀文化有着悠远的 历史 、深刻的内涵和丰富多样的形式。
近现代学者多认为“华夏” “中华”以华山得名。清代著名学者章太炎认为:“我国民族旧居雍梁二州之地,东南华阴,东北华阳,就华山以定限,国以华名就是因华山而得。其后人迹所至,遍及九州,华之名始广。”这充分说明华山在中华民族发展中的突出地位。中华之“华”,源于华山,由此,华山有了“华夏之根”之称。华山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主流精神,彰显着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的精神气节,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
道教文化 源远流长
华山是久负盛名的道教圣地,是中国道教的萌生地之一。
华山是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有名列道教十大洞天的“太极总仙洞天”,称为“第四洞天”。山上遗存72个半悬空洞和20余座道观是华山的一大奇观。玉泉院、东道院、镇岳宫被列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 历史 上有郝大通、贺元希、王重阳等著名的道教高人曾在此修道。陈抟老祖更是长年在华山,并在华山修行中创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所以,华山在中国道教 历史 上拥有文化坐标的地位。
来到华山,人们往往先到华山脚下的玉泉院一游。玉泉院古雅幽静,绿荫蔽天,回廊曲折。玉泉院建于宋仁宗皇祐年间,几经破坏,几经修缮,是著名的道教全真派道观。“玉泉道院水溶溶,石上闲亭对碧峰。幽径落花春去早,疏帘斜日燕飞慵。” 明代杨慎在《玉泉院》中描绘出小亭流水、幽径飞燕的静谧景象。玉泉院内至今还存有“华山全图碑” 和宋代书法家米芾手书的“第一山”石碑等。
诗画华山 精彩无限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李白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一诗中以极富想象力的手法,描写了华山之巍峨壮丽。
华山作为天下第一山,自古就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拜谒,登上华山极顶,文人们往往豪情大发,文思泉涌,赋诗吟诵,泼墨挥毫。郦道元、杨素、杨炯、张九龄、李白、韩愈、白居易、欧阳修、苏轼、陆游、朱元璋、徐霞客、冯梦龙、袁枚等名人均曾造访华山,他们或感慨华山之险峻与神秘,或赞叹华山之壮美和神奇,留下了灿若星辰的一篇篇名篇佳作。
华山之“险”名列五岳之首。明代徐霞客就用“诸峰皆片削层悬”来描述华山之险。宋代名相寇准写下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脍炙人口的诗句。杜甫在《望岳》中写道:“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清代诗人袁枚在《登华山》中写道:“太华峙西方,倚天如插刀。闪烁铁花冷,惨淡阴风号。”形象描写了华山的险峻。
西峰海拔2082.6米,为华山主峰之一,因峰巅有巨石状似莲花瓣,古人多称其为莲花峰。袁宏道在他的《华山记》中记述:“石叶上覆而横裂。”徐霞客《游太华山日记》中记述:“峰上石耸起,有石片覆其上,如荷花。” 陈抟在《西峰》诗中有“寄言嘉遁客,此处是仙乡”的名句。
华山的险峰、奇石、涧溪、松涛、灵泉和奇花异草和谐共生,美不胜收,成为历代画家描摹的最佳对象。现在所知最早关于华山的画作是隋末唐初的画家何长寿的《五岳真宫像》,隋唐以前则已无文献可考。张素卿、范宽、王履、齐白石、张大千、傅抱石、石鲁、何海霞、方济众等名家均画过华山。画华山的画家很多,不同的年代、生活经验,造就了每个人看华山的角度不同,也造就了画家笔下各自不同样貌的华山。
登华山拾级而上,沿途峭壁石岩上随处可见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内容丰富、风格各异、具有珍贵艺术价值的摩崖石刻,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石刻艺术景观,华山也因此被称为“空中书法艺术走廊”。
时光流转,风雨侵蚀,一些石刻已风化剥落不可辨,目前尚存的大多为宋以后的摩崖石刻,尚有数百处之多。这些摩崖石刻在思想内容上或倾吐爱国之情,或赞大好河山,或记游感怀,或标示地名景观,或反映道家思想,不一而足;在书法艺术上,行、楷、草、隶、篆风格多样,为 旅游 者带来了难以忘怀的美感和艺术熏陶,成为华山的一大人文景观。
华山上的石刻如一幅幅凝固了的 历史 画卷,见证了 历史 的风霜,承载了岁月的光影。华山石刻年代之久远、体量之大、艺术价值之高,堪称中国书法艺术之宝库。
神话传说 奇异瑰丽
从巨灵擘山到沉香救母,从陈抟弈棋到吹箫引凤,华山的神话传说无数, 引发人们对这座奇山的无限遐思。
华山的神话传说散见于古代的怪志、杂俎、传奇,如《搜神记》 《神仙传》 《玄怪录》等,内容上多与华山的形成、道教文化、人神爱情、修道成仙等有关。这些神话和传说,反映了道德、诚信、孝慈、正义、忠贞、求真等传统思想观念,也充满了奇异、瑰丽的文化色彩,为华山文化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至今在华山上还有许多与这些神话传说有关的景点或遗迹。据传,早在秦昭襄王时,秦王就令工匠“施钩梯”上华山与“神仙会”,并博弈于华山。宋太祖赵匡胤与陈抟赌棋输华山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至今在华山东峰之侧留有“博台棋亭”遗迹。
在北峰,峰上景观颇多,如真武殿、焦公石室、长春石室、玉女窗、倚云亭、老君挂犁处、铁牛台、白云仙境石牌坊等,且各景点均伴有美丽的神话传说。
西峰上的翠云宫、莲花洞、巨灵足、斧劈石、舍身崖等,与其相关的传说妙趣横生,增添了西峰的神奇与美丽。
登上中峰,峰上林木葱茏,环境清幽,奇花异草多不知名。峰头有道舍名玉女祠,传说是春秋时秦穆公女弄玉的修身之地,因此此峰又被称为玉女峰。中峰多数景观都与萧史弄玉的故事有关。相传,春秋时秦穆公的爱女弄玉,酷爱音乐,尤喜吹箫。一晚,她梦见一位英俊青年,极善吹箫,愿同她结为夫妻。穆公按女儿梦中所见,派人寻至华山明星崖下,果遇一人,羽冠鹤氅,玉貌丹唇,正在吹箫。此人名萧史。使者引至宫中,与弄玉成了亲。一夜两人在月下吹箫,引来了紫凤和赤龙。萧史告诉弄玉,他为上界仙人,与弄玉有殊缘。今龙凤来迎,可以去矣。于是萧史乘龙、弄玉跨凤,双双腾空而去。秦穆公派人追赶,直至华山中峰,也未见人影,便在明星崖下建祠纪念。杜甫在《望岳》诗中有“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之句。
华山论剑 红色传奇
提起华山,许多人脑海中就会联想到华山论剑。其实,华山论剑诞生于金庸先生的妙笔虚构,并口口相传而成为成语般的存在,从此,华山被赋予了武侠的灵魂。
“华山论剑”是武侠小说作家金庸作品中虚拟的江湖武侠故事。金庸在他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中描绘华山论剑的故事情节,让江湖英雄置身于奇险峻峭的华山,比试武功高下,谈论武学之道,创造了一个诡奇险绝的剑侠世界。从此,华山充满了仙气、剑气、英气、豪气和义气;从此,华山有了个专属它的名词——“华山论剑”,并火遍了大江南北。
2003年10月8日,记者有幸参加了首次“华山论剑”活动。当天,金庸先生登顶华山参加“华山论剑”活动。虽然在金庸的笔下已多次描写过华山,华山已成为他的武侠小说中重要的标志性符号和背景,但有趣的是,这却是他首次登临华山。金庸在连过美人关、美酒关、聂卫平的残局关后,来到华山北峰,在四面悬绝、有若云台的北峰上与张纪中、魏明伦、杨争光、孔庆东唇枪舌剑,大话江湖。当时媒体争相报道这一活动,成为一个现象级话题。
如今,“华山论剑”已成为华山文化的一部分,深入人心,武侠英雄因华山而豪气冲天,华山也因英雄论剑而充满侠义之气,二者相得益彰。
华山之险,有“自古华山一条路”之说。魏晋南北朝时,还没有通向华山峰顶的道路。直到唐朝,随着道教兴盛,道教信徒开始居山建观,逐渐在北坡沿溪谷而上开凿了一条险道,形成了“自古华山一条路”。智取华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1949年,在人民解放军解放大西北的强大攻势下,胡宗南率部南逃,国民党部队旅长韩子佩率残部逃上华山,在山口要道设下重兵,企图凭借天险负隅顽抗。解放军某团侦察参谋刘吉尧率领小分队潜入山区,由华山樵夫王银生带路,从后山上山,一路上攀悬崖、登峭壁,趁夜色摸上北峰,突袭守敌,最后成功全歼守山之敌。
“神兵飞越天堑,英雄智取华山”,“智取华山”反映出人民解放军顽强勇敢、机智果断、不畏艰险的英雄主义精神。如今,智取华山的传奇已成为华山的红色 旅游 文化资源,华山也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课堂。
巍巍华山,大美无言。它是大自然的神功造化,傲视群雄,在 历史 和文化上也同样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它蕴藏的无尽文化宝藏还有待人们去 探索 和研究。
文旅融合做强华山品牌
李卫
秋日的华山自上而下流动着丰富鲜明、生动绚丽的色彩。驻足登山小路,五彩斑斓的野花、高大挺拔的松柏、浪漫炽烈的红叶随处可见,云雾缭绕中的华山仿若仙境。
华山自然景观独特,文化传承悠远,意蕴厚重。传承华山文化,挖掘其时代价值,通过文旅融合发展,讲好华山故事,是新时代背景下华山文化 旅游 发展的方向。 近年来,华山景区着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做强华山文化品牌,在加快 旅游 产业转型升级、由景点 旅游 向全域 旅游 转变方面进行了成功 探索 。
华山景区深入挖掘道教、武侠传说、民俗故事、传统曲艺等资源,打造道教文化、武侠文化、英雄文化、孝善文化等品牌;加大“华山故事”“华山五峰”等系列文创产品研发力度,厚植华山 旅游 转型新支撑。景区项目建设的重点从“山上扩容”向“山下留客”转变,提出了建立西部最大的休闲 养生 文化度假区的战略目标,编制了《华山景区 旅游 文化产业概念性规划》,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策划了包括华山医养中心、华山文化艺术中心、古柏行文化长廊景区段恢复三个重点项目在内的27个项目,总投资约184.1亿元, 西部最大休闲 养生 文化度假区建设序幕已全面拉开。其中,华山医养中心、华山文化艺术中心和古柏行景观恢复(南段)等三大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华山景区以 旅游 文化为主线、休闲 养生 为支撑的多产相融的多功能布局逐步确立;陕西道教学院、喜来登度假酒店、蒲城县·槐院里 历史 文化街区项目、仙峪户外运动基地、华山清心温泉酒店等项目的稳步推进,使华山景区的服务功能更加多元;华山自驾露营地、华山国际大酒店、游客中心商城、景区WiFi覆盖、景区亮化工程、西岳花海等功能项目的建成,进一步丰富了华山 旅游 内涵,构建起完善的 旅游 文化产业生态圈,在充分挖掘华山景区 旅游 文化内涵的同时,有效延伸了 旅游 文化产业链条。
目前,华山景区正在创新发展模式,加速文化和 旅游 的深度融合,加快培育一批极具特色的生态游、康体游、观光游、休闲游、研学游等融合 旅游 产品,通过完善景区功能业态, 逐步实现“山下留客”的战略目标,由“景点 旅游 ”向全域 旅游 转型。如今的华山,游客的文化 旅游 体验和产品需求得到了更深层次的满足,建设大华山 旅游 目的地和华夏山水文化 旅游 目的地的步伐正不断加快。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