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2日,由国际人口老龄化长寿化专家委员会主办,东北亚经济论坛、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中国亚太研究会、联合国老龄所、国际健康长寿会、世界健康长寿养生管理运行委员会协办的,中国海南澄迈县荣获“世界长寿之乡”,授牌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东北亚经济论坛主席、国际人口老龄化长寿化专家委员会理事长赵利济博士,联合国老龄所所长、国际人口老龄化长寿化专家委员会指导委员会主席约翰.特鲁伊斯主席,海南省副省长符跃兰以及省有关部门、澄迈县县委书记杨思涛等相关领导出席了授牌仪式。会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顾秀莲接见海南省副省长符跃兰、澄迈县委书记杨思涛一行。
澄迈青山绿水廿万顷,十里常逢百岁人澄迈自古素有“青山绿水廿万顷,十里常逢百岁人”之美誉,是中国第十个、海南目前唯一的“中国长寿之乡”。澄迈县位于海南岛西北部,北临琼州海峡,毗邻省会海口市,是中国绿色名县、世界富硒福地、世界长寿之乡。2009年3月份,澄迈县正式向中国老年学学会申报“中国长寿之乡”,中国老年学学会受理申报,并委托公司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澄迈县申报的各项指标均达到“中国长寿之乡”标准。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澄迈县人均预期寿命高达77.79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59岁。截止目前,全县80岁以上老人有18541人,占总人口比例3.30%;百岁以上老人215人,占总人口比例的38.39/10万,大大超出中国和联合国“长寿之乡”规定的“存活百岁老人占户籍人口比例达到7/10万和7.5/10万”的标准。全县年龄最大的达到113周岁,80岁以上夫妻双全有896对,90岁以上夫妻双全有72对,100岁以上夫妻双全有4对,百岁老人绝对数和占总人口比例,均居全国市县第一位。2009年5月25日,澄迈县被中国老年学学会授予“中国长寿之乡”称号,成为全国第十个长寿之乡,是海南省目前唯一获此殊荣的市县。
2012年9月第二届人口老龄化长寿化国际研讨会在澄迈成功举办,会议设立了国际人口老龄化长寿化专家委员会,并通过《区域人口长寿化———澄迈宣言》。会议通过的《海南澄迈宣言》建议:国际人口老龄化长寿化专家委员会积极而活跃地开展工作,深入研究国际长寿地区的经验与作法,认定海南岛等为“世界长寿岛”,澄迈县等为“世界长寿之乡”;研讨会一致同意给澄迈县颁发“世界长寿之乡”证书。
215位百岁老人每月可享600元长寿补贴,近年来,澄迈县不断加大投入,强力推进澄迈老龄工作,长寿事业实现了蓬勃发展。澄迈县兴建敬老院,保障了孤寡老人的晚年生活。他们设立老年人门诊,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对全县60岁以上的老年人实行住院报销零起付费和“一免五优先”的优惠政策,全县农村60岁以上的特困老年人全部由政府资助参加了新农合。每年列支财政专款,对女55周岁、男60周岁以上老人发放养老金。对80岁以上老人,按每月100元、200元、600元不等标准发放长寿补贴金。
目前,澄迈县215位百岁老人绝大多数都是与子孙辈共同生活,在这些家庭中,绝大多数老人的起居生活很好,儿孙孝顺,一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部分行动不便的都有儿孙悉心照顾,所有老人都得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极少数无儿女的百岁老人由邻居或政府照顾。澄迈县百岁老人的主要生活来源为子女或孙子女,其次为当地政府,每位百岁老人每月都有600元的长寿补贴。
澄迈县百岁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总体良好,目前澄迈县大部分的百岁老人都行动自如,生活能自理。有一部分百岁老人不仅耳聪目明、手脚麻利,还能穿针引线,并经常做些洗衣劈柴喂猪等家务活。
长寿之乡的“长寿经”与“健康经”
长寿之乡,自然有着属于自己的“长寿经”与“健康经”。 悠久的人文历史、山青水秀的居住环境、清新自然的空气、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为福寿之乡延年益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澄迈人健康长寿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众所周知,环境和人的健康息息相关,有许多因素每时每刻地作用于人的机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澄迈素有“青山绿水廿万顷,十里常逢百岁人”之美誉,这得益于大自然的特别恩赐。在澄迈:天然的“绿肺”、清新的空气、纯净的水源、富硒的农产品等,孕育了人的健康与长寿,造就了澄迈众多的长寿明星。
澄迈老年人多长寿,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有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俗。澄迈多数百岁老人坚持一日三餐,主食为米饭,菜类荤素皆可,从不挑食,吃得简单,爱吃本地的粮食、蔬菜、水果、海鲜、杂食等。
澄迈县的百岁老人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从小就下地干活,吃苦耐劳是他们的共性。但是这些艰苦的劳作同时培育了他们坚强的性格,磨练了他们的意志,也造就了他们宽容平和的心态。老人们长期的劳动锻炼出他们健康的体魄,他们始终保留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劳动是澄迈寿星们的健康长寿之道。
中国五大长寿之乡是什么?
如皋全市人口144.56万人(2003年“如皋年鉴”),每平方千米人口数达978人,属中国乃至世界人口密度高的地区。 如皋是中国著名的长寿地区,全市人口年龄结构构成比全部超过了联合国关于人口老龄化、长寿地区所规定的各项指标:2002年如皋80岁以上老年人40000多人;90岁以上老年人4600多人。全市人口平均寿命75.59岁,高于全国平均寿命(71岁)4.59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9.59岁,表明如皋已跨入长寿地区行列。 如皋市百岁老人数更是居全国同类地区之首。2002年如皋有百岁老人172人,近来逐年递增,2003年为195人,2004年为209人。2004年百岁老人数占总人口1.44人/万,远远高于联合国规定的长寿地区的标准(0.75/万),更高于我国公布的长寿之乡的国内标准(0.3/万)。 据2003年统计,我国百岁老人为17875人。国内另外两个长寿地区百岁老人数为:广西巴马69人;湖北钟祥48人。 一、如皋长寿现象源远流长 如皋历史悠久,如皋长寿现象亦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如皋历史上长寿名人有:三国时期军事家吕岱,92岁出任吴国大司马,享年97岁,葬于如皋林梓镇。北宋教育家胡瑗,花甲之年主持太学,被王安石尊为当朝“孔、孟”。明末清初著名戏曲家、美学家、出版家、小说家和戏剧理论家李渔,古稀之年著有《词典》、《演习》,开中国戏曲理论之先河。明末清初文学家冒辟疆,享年83岁,被毛主席誉为“清兵入关后最有民族气节的人”。 清代大诗人袁枚的《随园诗话》,记载了南宋淳熙三年李嵩从80岁起每年在紫牡丹花下连续祝寿30年,活到109岁。 明清以来记载如皋寿星的史料,主要是如皋县志。如皋名姓氏家谱或宗谱,钦准所印如皋乡土志(光绪31年奏本奉旨所印)等。 今天的中国长寿之乡——如皋,是历史长寿现象的延续和繁衍。 《如皋县志》不仅记载了数以千计长寿老人的姓名、年龄,还记载了长寿老人的家庭成员、本人简历以及个性特点等丰富史料。这些史料对于我们了解长寿历史、品读长寿文化、解释长寿现象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这些史料是如皋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中国长寿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如皋长寿现象不仅见诸历史上的文字记载,如皋街巷、桥梁等建筑物的命名也记录了百岁老人的踪迹。如皋有百岁坊6处、百岁庄1处、百岁桥3座、百岁井2口、百岁巷1处,有记长寿、祈长寿、寓意长寿的寿山、寺庵6处。 二、如皋长寿现象引起国内外关注 如皋长寿现象,早就引起海内外媒体关注。自1997年中央电视台一、二、四套节目播放如皋十位百岁老人齐赴《千岁宴》后,加拿大《环球时报》、德国《世界报》等海外媒体先后来如皋采访。其中陈邦英老人在香港回归前夕,亲手制作100只香袋寄赠香港儿童,特首董建华专函致谢,一时传为佳话。1998年春节前,十位百岁寿星制作了“拜年贺卡”,借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向全国人民拜年,一度被国内外媒体广泛传播,引起国内老龄问题专家的重视。中国老龄科研中心来如皋对50位百岁寿星进行健康调查,专家们认为如皋地处平原地带,和我国大多数东部地区及部分中西部地区情况相近,对如皋长寿现象的研究,有可资借鉴作用。同年11月,香港《明报》根据国家人口普查资料统计结果报道,江苏如皋已与广西巴马、湖北钟祥、四川乐山、新疆克依、辽宁兴隆同列为全国六大长寿之乡。中国社科院刘岱岳教授致函该市,通报这一信息,如皋人如大梦初觉。平时他们只知道如皋长寿老人多,并不知道自己在全国长寿地区中所处的地位。如皋市委、市政府认为长寿现象是如皋人值得骄傲的事情,表明如皋经济、社会环境优越,应充分关注和挖掘这一资源,适时地向世人发出了“世界长寿养生福地”这一城市名片,更加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和回应。张文范、邬沧萍、曾毅等一批国内知名专家相继来如皋作考察研究。 2002年10月首届“如皋·中国长寿文化节”成功举办,向世人充分地展示了长寿养生福地的迷人风采。105位百岁及高寿老人同赴“太平盛世万岁宴”,把长寿系列文化活动推向高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先例。 2003年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组多次进驻如皋实地拍摄如皋长寿老人生活花絮和长寿文化活动,作为《夕阳红》开播10周年特别节目《今又重阳》的主背景和重头戏,让世人分享如皋长寿文化的乐趣,感悟如皋长寿现象的真谛。 三、影响如皋人长寿的因素 为探索如皋成为长寿地区的原因,2002年6月在该市四套班子的关心、支持下,“如皋市长寿研究会”成立了。长寿研究会成立两年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围绕产生如皋长寿现象的相关因素,组织力量开展了调研活动,取得了一些成果,两年来的实践,他们有这样的两点认识: 1、如皋长寿现象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最早记录如皋寿星的资料,可以追溯到三国时代,距今已有1750多年。今天的百岁老人出身于上个世纪初前后,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沧桑,分析他(她)们的长寿奥妙时,必须把他(她)们放到百年历史长河中去考察。因此解读如皋长寿现象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既要考虑现实的因素,又要考虑历史的因素。 2、如皋地处江海平原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活动不具有封闭式的条件,因此形成如皋长寿现象的原因不可能是单一因素所能解释的,显然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有自然的,也有人文的,更有长寿老人的自身原因。 经过两年多的调研,他们也初步认为影响如皋长寿现象的因素,有这样几个: (一)自然环境因素: 1、气温温和,舒适宜人。 如皋地处北纬32°00′—32°30′,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常年平均气温14.7℃,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27 .1℃,近40年中最低温度低于零下10℃的只有7天,大于35℃的平均每年仅有5.4天,可见,如皋气温温和,有利于人体生理机能正常发挥。 2、雨水充沛,湿度适中。 如皋常年降水量1056.8毫米左右,平均降水日数119.4天,大于50毫米的暴雨日数仅3.2天,常年平均相对湿度80%,舒适宜人,人们感觉心情开朗,精力充沛。 3、空气清新,绿色满园。 由于如皋气候条件优越,境内林木茂盛,绿色植被常年覆盖,至今境内有1500年的银杏树,850年的柏树,800多年的松树,300年的罗汉松、黄杨,300多年的五针松等,这些充满生机的“活化石”展示出如皋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古以来,如皋人重视环境绿化、庭院室内盆景摆制,有中国花木盆景之都美称。如皋普通农家都是“前有大树,后有大竹,中间才是堂屋”,把拥有林木多少看成是财富的象征,自古就有“人穷露肉,村穷露屋”的说法。如皋大地充满生机,满园绿色,美化了环境,陶冶了心情,净化了空气,增加了负离子的含量,对人的身体、心理都是一大享受。 4、河汊纵横,水质优良。 如皋境内水网密集,河汊纵横且与长江贯通,饮用水源丰富,水质优良。如皋人喝茶喜欢饮用“天水”,还爱用霍香、薄荷、牛舌头草(学名车前子)代茶叶,冲泡消夏,这些中药有去暑、健胃等保健功能。现在水井在农村还有,但城市已普遍饮用自来水,农村正在实施“清泉”工程,推广普及饮用自来水。根据历年来饮用水源调查资料表明,如皋饮用水源达标率为98.5%。所有化学指标一直保持Ⅰ—Ⅱ级标准内,人体所需的铁、锰、锌、硒等微量元素丰富,锰、铁有微量超标。据文献资料,锰在人体内有趋脂作用,有抗癌、抗衰老作用,适量的高锰对人体健康是有利的。 5、土壤资源多样,物产丰富。 如皋土壤主要来源为长江冲积物,且受淮河冲积物的影响,使如皋土壤母质的矿物构成比较复杂,为土壤元素组成的多样性奠定了基础。复杂的土壤资源形成了如皋市丰富的种植基础资源,为如皋市植物资源的多样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皋除了盛产稻米、麦类、玉米、豆类、薯类、花生等外,有许多久负盛名的土特产:如“如皋萝卜条”、“如皋黄酒”、“如皋火腿”、“如皋香肠”、“如皋肉松”、“白蒲茶干”、“林梓潮糕”等。 (二)社会人文因素 如皋人长寿除了自然环境因素外,还有社会人文因素: 1、如皋民风淳厚,敬老爱老成风。据明朝嘉靖39年(1569年)出版的《如皋县志·风俗》,称如皋人“其性驯柔,其俗质实。民畏法而耻罪,士读书而循理。征科易集,讼狱稀简。……冠、昏、丧、祭,习尚俗礼,多俭约之风。”畏法耻罪,读书循理,讼狱稀简,生活俭约,这是当时如皋淳朴民风的真实写照。1933年《江苏省志稿》中说:全省民风普查,如皋被定为“淳厚”。“孝道”是华夏伦理道德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敬老爱老的风尚在如皋代代相传。“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如同是如皋的乡规民约。子女不把老人看成是累赘,而当成家庭的荣耀,家有高寿长者,子女在社会上就受到人们的尊重,这为老人们的健康长寿提供了最佳的社会环境。 2002年10月,市委、市政府又出台了尊老、敬老、养老、助老、爱老“八个一”的惠老工程,即:一项长寿补贴,年满10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享受长寿补贴80元;一瓶牛奶,年满95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天免费供应一瓶牛奶;一次体检,9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体检一次,100岁以上老人由市政府组织医务人员登门服务,90岁至99岁的老人由镇政府组织体检;一次慰问,市领导每年对百岁老人进行一次慰问;一次祝寿,对年满百岁的老人政府当年赠送一台彩电;一次褒奖,每年对有85岁以上老人的家庭开展尊老敬老模范家庭评比活动,由政府给予褒奖,以进一步促进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 2、温暖家庭,益寿延年。 家庭应该是幸福和温馨的港湾,这对一般人是如此,对长寿老人更是如此。据调查,有94.1% 的如皋百岁老人与子女、孙子女、重孙子女等生活在一起。有的老人没有儿子,那么女儿女婿就承担起养老责任;有的儿子、女儿已经去世,孙子、外孙承担起责任;有的则由侄子、侄女负责。应当说,大多数人长寿老人能获得高寿,其后代确实是功不可没。他们对老人经济上给予支持,物质上给予保障,生活上给予照料,精神上给予慰藉。四代或五代同堂,儿孙绕膝,尊老爱幼,这正是如皋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也是老人能够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所谓“和睦家庭幸福多,幸福家庭长寿多”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三)长寿老人的自身因素。 2002年,如皋曾对全市119位百岁寿星做过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个人简史、生活习惯、饮食、配偶、子女、长辈、兄妹、健康史等9大项82小项。调查结果显示如皋百岁寿星中有十多十少; 女性多(85%),男性少(15%) 经常喝酒的多(66.2%),吸烟的少(77%从不抽烟)。 文盲半盲的多(86.6%),高知识阶层的少(1人) 从事体力劳动的多,脑力劳动的少 百岁女寿星中生育子女的多(平均生育5.56个) 未曾生育的人少(7.3%) 兄弟姐妹中头胎长寿的多(40.5%) 胎次后的长寿概率小(二胎生30.4%,三胎生13.9%,四胎生7.6%,五胎生7.6%) 睡眠质量高的多(90%),失眠的少(2.5%) 饮食粗细搭配的多74%,偏食的少 未得过传染病的多(90%),得过传染病的少(2.3%) 百岁老人出生于上个世纪初前后,近百年来,他(她)们也曾经历过饥荒、战争和人为折腾,蒙受过灾难的折磨,他(她)们顽强地生存下来,没有刻意去追求长寿,却寿登人瑞。他们认为除了社会、自然等客观因素外,也有他(她)们自身的因素,跟他(她)们的遗传基因肯定有某种联系,跟他(她)们的生活习惯有密切关系。 从上述的调查结果看,百岁老人生活习惯也是多种多样的,很难一概而论,但有两点是共同的。 一是粗茶淡饭。百岁老人饮食习惯以素为主,拒绝大鱼大肉、大吃大喝。如皋民谣说:“鱼生火,肉生痰,豆腐青菜保平安”。饮食方式一般是一天一干两稀,主食除大米、面粉外,还兼有玉米、麦类、薯类等杂粮,这种粗细搭配的食物结构为如皋人获得了多样易于吸收的营养物质,如皋俗语说得好“糁儿粥米打底,吃了能活90几。” 二是心态平和。在被调查的百岁老人中,绝大多数对生活、对周围环境的人与事、对自己的评价,总是体现一种与人为善的豁达胸怀。除因耳聋、反应迟钝等原因,有一部分老人很少用语言表达感情外,情绪低落者极少。调查显示,百岁老人性格开朗,对待人间是非能够放得下、想得开,淡泊人生,与世无争,经常保持坦荡豁达的精神境界。他们的性情较为温和,无论在家庭还是邻里关系都比较融洽。古人云:“心不老,则人难老”。看来“心不老”确实是百岁寿星们赢得健康长寿的经验之谈
中国五大长寿之乡分别是:.广西巴马,广东蕉岭,海南澄迈,江苏如皋,海南万宁。
中国长寿之乡是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评选认定的称号。
长寿之乡
以科学方法评估认定长寿之乡以来,大埔县、蕉岭县、丰顺县、梅县区、文登市、巴马县、澄迈县、如皋市、都江堰市等地区获得“长寿之乡”称号。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声明,“中国长寿之乡”的名单,以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官方网站公布的为准,其他的认证,与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无关,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保留追究盗用我会名义和标准的违法行为。?
社会上有某些单位,打着评选“中国长寿之乡”的名义,进行这一活动的评比认定,自2007年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创造性地制定了一套认定长寿之乡的中国标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