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翻译学概论》(全国翻译硕士研究生教材),译林出版社,2009。
2. 《胡适诗歌翻译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 《在美国》,苏珊·桑塔格著,译林出版社,2003。
4. 《当代英国翻译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5.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译林出版社,2000。 1. 翻译规范与研究途径, 《外语教学》,2009年第1期。
2. 跨越东西方文化的桥梁,《东方翻译》,2009年第1期(创刊号)。
3. 胡适译诗与现代翻译规范的构建,《译苑新谭》,2009年。
4. 《域外小说集》与翻译规范,《外语研究》,2009年第6期。
5. 五四文学翻译对“信”的重构,《中国翻译》,2008年第4期。
6. 论谢天振教授的翻译研究观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
7. 翻译学学科报告, 《外国语言文学及相关学科报告2007》, 重庆出版社, 2008年5月。
8. 翻译研究,《外国语言文学及相关学科报告》,2007年7月。
9. 导读,《跨文化侵越——翻译学研究模式:历史与意识形态问题》,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1月。
10. 从政治模式到文学模式的演变——论清末民初的诗歌翻译,《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1. 现代诗歌翻译的“独行之士”——论苏曼殊译诗中的“晦”与价值取向,《中国比较文学》2007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 第5期全文转载)。
12. 论马君武译《哀希腊》中的“讹”, 《中国翻译》,2006年第4期。
13. 梁启超与《哀希腊》的本土化,《外语研究》,2006年第3期。
14. 翻译研究的趋势与中国译学现代化,《中国外语》,2006年第2期。
15. 胡适译诗的平民化倾向,《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第1期。
16. 胡适译诗与新诗体建构,《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17. 交叉与融合: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第2期。
18. 文本功能与地名译写,《上海翻译》,2005年第2期。
19. 多元系统,《外国文学》,2004年第4期。
20. 胡适诗歌翻译与传播媒介,《新文学史料》,2004年第3期。
21. 胡适译诗与经典重构,《中国比较文学》,2004年第2期。
22. 秘密的分享者——论庞德与胡适的诗歌翻译,《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2期。
23. 译者意图与文本功能的转换,《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24. 庞德与胡适——翻译策略的文化思考,《外国语》,2003年第6期。
25. 历史的重构与艺术的乌托邦,《外国文学》,2003年第5期。
26. 论胡适诗歌翻译的转型,《中国翻译》,2003年第5期。
27. 硬币的另一面——胡适诗歌翻译转型中的主体性,《中国比较文学》,2003年第1期。
28. 研究范式与中国译学,《中国翻译》,2001年第5期。
29.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rview with Dr. Eugene Nida.《外国语》,2000年第3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