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泰州兴化市的旅游景点有:
1、拱极台
拱极台,位于兴化城北海子池畔,台高6米,占地1300平方米,这里楼台亭阁依城傍水,参天大树遮天盖地,景色幽雅秀丽。
拱极台始建于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兴化知县陈垓为防御金兵、蒙古兵等北方军队渡淮南犯,利用改造大小垛岛和河道开挖的积土,围绕县衙署四周筑成长约3.5公里的土城和东南西北四门以及四座水关,并在县衙以北的土城南侧构筑高台;根据五行方位及其对应“四象”中的玄武(神龟),将此台命名为“玄武台”。同时,在“玄武台”上建成“襟淮楼”,有着“攻占防守”的意义。元时知县詹士龙曾于此读书,故襟淮楼又名读书楼。
2、李中水上森林生态园区
李中水上森林生态园区是位于兴化市李中镇舜川路东首,是江苏省最大的人工生态林基地,始建于80年代初期,总面积18894亩。目前启动区面积1500亩,其中林地面积1050亩,栽植的10万株水杉、池杉等树木,已成为高大茂密、生机盎然的水上森林园区,目前林木蓄积量1.5万立方米,且每年以12%的速度递增。
李中水上森林不同于平常的树木栽种方式,它采用特殊的林垛沟鱼的立体模式,形成“林中有水、水中有鱼、林内有鸟”的独特水乡景观。猫头鹰、野鸭、白鹭、黑杜鹃、草鹦鹉、山喜雀等鸟类,野生动物比以前增加10多种,林中鸟最多时有6万多只,正常有3万只左右。是目前里下河地区规模最大的人工湿地森林生态系统。每当盛夏时节,园内树木参天,浓荫撒地,万鸟翔集,清风阵阵,伴随着植物的芬芳气息萦绕其间,真可使游人陶醉其间,乐而忘返。
3、玄武灵台景区
位于兴化城北海池河畔的“玄武灵台”景区,楼台亭阁依城傍水,参天大树遮天盖地,景色幽雅秀丽。这是兴化城内最具规模的一处人文景观,拥有七百多年历史。
“玄武灵台”景区在南宋初具规模,至清末民初,特别是明清时代,修建、扩建多达10多次,先后增建了遗爱祠、景贤祠(后改屈子祠)、昭阳书院及碑堂等建筑,受到历代文人雅士及各级-100多人的讴歌和赞颂,由此产生了大量诗文作品,其中诗歌100多首,碑记10多篇,赋3篇,词8阙,序(跋)文8篇。同时更产生了由清同治六年(1867年)知县俞麟年组织的文人“雅集”的《拱极台唱和集》和《兴化拱极台志》诗文集,以及具有世界影响的孔尚任名剧《桃花扇》,极大地丰富了“玄武灵台”景区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使其成为与扬州平山堂、高邮文游台相媲美的苏北、苏中重要名胜景观之一。
4、桃花岛生态农业观光园
桃花岛生态农业观光园于2008年6月份组建成立。位于兴化市区南9公里,在临城镇高效农业示范区内,兴泰大道东侧,主出入口与兴泰大道连接一体。园区水陆总面积1500亩。园区中建有特色垂钓中心、桂花苗木圃园、精品桃园、葡萄观光长廊、生态餐厅、休闲会所、烧烤吧、蒙古包等。
5、兴化古城墙
兴化古城墙始建于南宋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当时兴化人为抗击金兵入侵而挖河取土筑成一圈长6华里157步、高一丈多的土墙。城墙设有四城门,门上有楼,墙外有护城河相依。
至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城墙重砌为砖墙,高达11米以上。东南西北四门依次为启元门、文明门、威武门、肇魁门,四楼为观海楼、怀曛楼、见山楼、仰宸楼。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为防御倭寇的侵扰,再次全面建造城垣,次年竣工。以后城墙多次修葺。民国时为方便交通增开小南门、小东门、小北门,至此城墙有了7个城门。
兴化城墙在历史上曾多次发挥了抗御外敌的作用。在抵御侵犯者的历史上,最著名的莫过于知县胡拱辰领军民力拒元兵入侵事迹,双方浴血奋战。兴化城终因无有援兵而被攻破,而胡知县也与城共亡。英雄史事,令人感怀。
1958年,因旧城改造之需,大部分城墙被拆掉。剩余部分因为当时的百货公司仓库、直属粮库等国有企业依古城而建,才侥幸得以保留。20世纪90年代初西门段也被拆除,现仅存东城外墙脚跟一段,保存较为完好,长65米、高5.5米、底宽1.6米、顶宽1.1米。
2002年兴化古城墙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6、东岳庙
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东岳庙是兴化市当地著名的道教古迹。也是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道教场所。
它位于兴化城内东大街牌楼东路13号,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东岳庙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因庙内供奉东岳泰山神而得名。
东岳庙建筑恢弘,布局严正,尤以大殿最为久负盛名,民间有兴化籍状元宰相李春芳为孝敬父母而修东岳庙大殿的传说。更是为其增添了几许传奇的色彩。1986年,东岳庙被兴化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来兴化市委、市政府又将东岳庙的使用权由市文化馆移交给市道教协会。并投巨资修复建设。完建后的东岳庙,包括牌坊、山门、戏楼、四圣观、吕祖坛、财神祠、五岳楼、斗姥宫、长生院、竟渡庙及生活、消防、商业设施等。相信历经沧桑岁月的东岳庙,将再次焕发光彩,成为兴化市道教活动的核心场所和群众游览观光的胜迹。
7、状元坊
泰州兴化市东城门外,有一条明清衢道,古名通泰。清代起称作东城外大街兴化状元坊。稍东有一条向北伸展的状元巷,是明嘉靖年间状元李春芳早年生活的地方。少年李春芳刻苦好学,独自在胜湖里土神祠里读书。祠三开间,三进两天井,后进清静。地方志称此地为“明少师李春芳读书处”。李春芳二十一岁中举,为考取状元又苦读了十五年。嘉靖二十五年(一五四六),李春芳再赴春闱。行前一夜,又独宿少年时读书的土神祠中,梦见脱兔滚地为鹿,被他击中其首,醒后顿觉信心百倍。随后回祖籍句容祭祖,夜宿萧寺,留诗僧房壁间:年年山寺听鸣钟,匹马西风忆远公,它日定须留玉带,题诗未可着纱笼。第二年,李春芳中了状元。
状元巷头跨街的石牌坊,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六年(一五四七),单门双柱。嘉靖四十四年(一五六五),李春芳官至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兼武英殿大学士。二零零九年一月五日,泰州兴化市修复了状元坊。
8、郑板桥故居、纪念馆
位于位于兴化市东城外郑家巷7-8号。是纪念清代“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的专业性博物馆,1993年郑板桥诞辰300周年之际,在其故居兴化市兴建的。馆舍为三层组合仿明建筑,复道行空,曲廊迂回相接,小桥流水,雕塑壁画,缀以花卉盆景,显得典雅别致,风格独具。这里有郑板桥生平及其艺术成就、兴化历史名人等陈列。郑板桥纪念馆与兴化名胜四牌楼、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李园船厅相互贯通,成为综合反映兴化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和旅游景点。
9、兴化四牌楼
四牌楼位于泰州市城内牌楼中路,四牌楼里是层层叠叠、大大小小、风格各异的书法匾额,启功、沙孟海、赵朴初等47位当代书法名家的墨迹相互辉映,让人目不暇接,小小四牌楼,能让这么多名家青睐,足见其分量。
四牌楼最初建于明代,里面陈列着宋至民国初年兴化籍名人孝子、名宦良臣所获得的匾额,供乡人瞻仰与学习,这些匾额大都由当时的统治者亲书或颁发,传承至今,当属不易,可惜“文革”中,楼毁匾散。
上世纪80年代,兴化市重修四牌楼,基本按原貌建设,占地面积比历史上扩大了近一倍,也从民间收集到楼中原匾7块,但原来的字迹均已模糊得无法辨认,所幸的是最具象征意义的楼顶部的“五岳朝天”仍然是旧时的饰物。
10、李园船厅
李园船厅位于兴化城中武安街13号。船厅建于清咸丰年间,是扬州富商李小波家花园的一部分。其雕刻精致,构造奇特。整个建筑仿佛一艘大船,船头向西,船位向东,船厅南侧有一长行踏边,形似跳板。游人进入船厅,仿佛置身于大船内,两边是走廊,透过玻璃隔扇,可见厅里的陈设。船厅东首上悬扇形匾额,上面刻着“沧浪画舫”四个字。厅顶为卷鹏瓦顶,玲珑精致,船头外面有花台,缠绕的紫藤树干,好似船缆系在岸边。整个船厅有如一艘装饰典雅的大船,荡漾在花草树木之中。
1957年被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水浒传》的作者是谁,历来研究者说法不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文化大革命”之前,《水浒传》最流行的版本是人民
文学出版社的整理本,它所题署的作者是施耐庵。同时,在中学语文课本及许多文学史
著作中,也把《水浒传》的著作权归之于施耐庵。但是电视连续剧《水浒传》,却标明
原作者为施耐庵、罗贯中两人。
其实,早在明、清两代,关于《水浒传》版本上的署名,在文人们的笔记和书目的
记载中,就有如下三种说法:
一、罗贯中撰,见郎瑛《七修类稿》、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王圻《续文献通
考》、《稗史汇编》、许自昌《樗斋漫录》、阮葵生《茶余客话》等书的记载,以及钱
曾《也是园书目》的著录。
例如明代嘉靖时人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三国》、《宋江》二书,乃杭人
罗贯中所编。予意旧必有本,故曰编。《宋江》又曰钱塘施耐庵的本。”
但是这种说法不见于任何一种早期刻本的题签。
二、施耐庵撰,见《水浒传》雄飞馆刊本、贯华堂刊本为题号,以及胡应麟《少室
山房笔丛》、徐复祚《三家村老委谈》、徐树丕《识小录》、周晖《金陵琐事》、钱希
言《戏瑕》、刘仕义《玩易轩新知录》、曹玉珂《过梁山记》、王士祯《居易录》、金
埴《巾箱说》、梁玉绳《瞥记》、焦循《剧说》、李超琼《柜轩笔记》等书的记载。但
是这种说法最早的两种版本出现于明末崇祯年间,比别的早期版本都晚。
三、施耐庵、罗贯中合撰,见高儒《百川书志》的著录,《水浒传》“嘉靖本”(
北京图书馆藏八回残本)、天都外臣序本、袁无涯刊本的题署,以及容与堂刊本的李卓
吾序、映雪草堂刊本的五湖老人序、芥子园刊本大涤余人序的叙述。
例如高儒的《百川志书》中说:“《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本
贯中编次。”(“的本”是宋、元、明时代出版读书界的常用语,意即“真本”;“编
次” 就是“编辑”的意思。也就是说,施耐庵是作者,是执笔人;罗贯中是编者或整
理者、加工者。)李贽《忠义水浒传》中提到作者,说是“施罗二公”。高儒的生卒年
月不详,但《百川书志》卷首有高儒嘉靖十九年(1540)写的自序,可见他大约和郎瑛
同时,也是嘉靖时人。
有这种题署的版本最早出现于明代的嘉靖、万历年间。
不管是施、是罗还是施罗二人合作,认为这部小说不是某一个人的独力创作,而是
根据前人的零散单本稿件进行统一编纂,再加以发挥扩充,则是一致的。因为在最早的
《水浒传》出版之前,就已经有宋江故事流传并有书籍出版了。
因此,《水浒传》只有“编著者”,也就是郎瑛所说的“予意旧必有本,故曰编”
。编者的姓名,目前一般认定是施耐庵,少数人以为是施耐庵和罗贯中合编,并认为罗
贯中是施耐庵的学生;更少数的人认为施耐庵不过是个假托的人名。例如鲁迅在《中国
小说史略》中就说:“疑施为演为繁本者之托名。”他的根据,是最早出版的《水浒传
》简本书上并没有编著者署名,过了几十年,出来繁本,不但内容有所增加,作者也署
名了。因此这个作者,很可能就是万历年间繁本的修订者,造个元代人名字随意加上去
的。甚至有人认为“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的“施耐庵”是“是乃俺”的谐音,意
思“就是我”,也就是编者罗贯中。
用今天的读者眼光来看,一部文学作品,是有版权的,那么作者为什么不愿意署名
呢?这中间,有一个对“小说”的认识演变过程。
今天的读者,认为“小说”是文学作品,“作家”的头衔是光辉的。但是在中国古
代,“小说家”却是下九流人物。最早的“说书人”,高级点儿的在茶馆或“勾栏”也
就是妓院里说,低级的只能在马路边说,跟叫花子也差不多。给说书人写“话本”也就
是底稿的人,大都是穷愁潦倒的落魄文人,有的甚至是烟鬼、酒鬼、嫖客、败子。他们
幼年读过书,懂点儿历史,长大了闯荡江湖,有许多社会知识和素材,落魄以后,无以
谋生,就编一些历史故事出来,或者自己讲,或者把底稿卖给“说书人”,让人家去讲
。因此小说家的社会地位极低。不但不敢争“版权”,有的还生怕别人知道,坏了“名
声”。因为在读书人的眼光中,写诗词歌赋的是“文人雅士”,写小说的就是“无聊文
人”。例如明代的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李昌祺,学问不浅,官儿做得也不小,就因为
写了一部五卷二十二篇传奇小说《剪灯余话》,尽管思想陈腐一些,而且有些夸耀才华
,结果不但生前受到嘲笑,死后还为此被取消进入乡贤祠的资格,就是明证。在“正人
君子”们看来,小说家是“误人子弟”的罪人恶孽,要受到责骂、受到天谴、遭到报应
的。例如明代人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说:罗贯中因为编《水浒传》,“其子孙
三代皆哑”,以此证明这是“天报应”。清代的铁珊在《增订太上感应篇图说》中说得
更其邪虎:“施耐庵作《水浒传》,其子孙三代皆哑。袁于令①撰《西楼记》,患舌痒
症,自嚼其舌,不食不言,舌尽而死。高兰墅②撰《红楼梦》,终生困厄。王实甫作《
西厢》,至’北雁南飞‘句,忽扑地,嚼舌而死;金圣叹评而刻之,身陷大辟,且绝嗣
。”铁珊恨透了小说家,已经到了不惜用造谣来污蔑小说家的地步了。
① 袁于令--1592-1674, 明末清初小说家、戏曲家。吴县人,清初曾任荆州
知府。作有传奇八种、杂剧一种。《西楼记》是他的代表作。
② 高兰墅--高鹗(1738?-1815?),字兰墅,是《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续作
者或编撰者。他于乾隆六十年中进士,在“清水衙门”翰林院当侍读学士,所以说他“
终生困厄”。
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中国古代的小说家,大都不署名或用别号署名。例如漱六山
房、花也怜侬、兰陵笑笑生等等。《水浒传》是中国最早期的白话小说,写的人物又都
是土匪强盗,宣扬“善杀人者即英雄”,鼓励造反,作者不敢署名,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
这里咱们姑且按照一般的说法,认定《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或者罗贯中。那么
咱们先来看看这两个人的生平历史如何。
遗憾的是:关于这两个人的历史资料,少得简直如凤毛麟角,许多专家考证,甚至
连考古学家也参加进来发掘,所得到的资料,有的模棱两可,有的被批驳者所否定(所
以鲁迅就不信有施耐庵此人)。目前一般的说法是:
施耐庵,名子安,号耐庵,原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或苏州人,后来迁居江苏兴
化或淮安,元代至顺二年,与刘基同榜得中辛未榜进士(1331),并与刘基结识,曾在
钱塘当官(当什么官各本说法不一,但不会低于知县)两年,后来终生不仕,立志著书
。生卒年月大约1296-1370年(元元贞二年至明洪武三年)。也就是说:考中进士的年
龄大约是三十五岁,做官的年龄是三十六七岁至三十八九岁,著书的时间共有三十多年
。终年七十五岁。著书的地点,传说是在江苏兴化的白驹场(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
〕冬,朱元璋与张士诚交战,施耐庵为避战乱,迁来白驹场西定居,现名施家桥)。
张士诚是元末泰州白驹人。白驹这个小镇,当时属泰州,现在属盐城。史书说张士
诚是泰州人,现在说他是盐城人,当然也可以。
1353年,在乱世英雄起四起的时候,三十二岁的盐贩子张士诚和两个弟弟揭竿而起
,称帝称王,雄踞东南十四年。张士诚是个复杂的人物,反反复复,先反元,后降元,
再反元,最后败在朱元璋手下。他属于“败者为寇”的草莽英雄一类人物。
施耐庵后来定居白驹,与张士诚可以说是小同乡。许多有关施耐庵的著作上都说张
士诚和朱元璋都想请施耐庵出仕,应该不是空穴来风。
白驹场现在有施耐庵陵园,但不是原墓,原来的牌坊、墓碑早已毁了,矗立在墓前
的牌坊,是1943年抗日民主政府重建的。施耐庵在白驹镇写作《水浒传》的书斋,清咸
丰五年由施耐庵的十四世孙施涔加以修建,改成了“施氏宗祠”,供有第十五代始祖施
耐庵的牌位。据1928年11月8日《新闻报》载:当地施氏宗谱卷末有施耐庵传残页,为淮
安人王道生作,略述生平梗概而已。残存文字如下:
公讳子安,字耐庵。元末赐进士出身。官钱塘二载,以不合当道权贵,弃官归里,
闭门著述,追溯旧闻,郁郁不得志,赍(音jī机,指携带、怀抱)恨以终。公之事略,
余虽不得详,可以缕述;公之面目,余不得亲见,仅想望其颜色。盖公死之年,七十有
五,而余尚垂髫。及长,得识其门人罗贯中于闽。同寓逆旅,夜间炧(音xiè谢,指残
烛)烛畅谈。先生轶事,有可歌可泣者,不禁相与慨然。先生之著作,有《志余》、《
三国志演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江湖豪客传》(按:即《水浒传》
)。每成一稿,必与门人校对,以正亥鱼①。其所得力于弟子罗贯中者为尤多。呜呼。
英雄生乱世,或可为用武之秋;志士生乱世,则虽有清河之识,亦不得不赍志以终。此
其所为千古幽人逸士,聚一室而痛哭流涕者也。先生家淮安,与余墙一间。惜余生太晚
,未亲教益,每引为恨事。去岁,其后人述元先生移柩南去,与余流连四日。问其家世
,讳不肯道。问其志,则又唏嘘叹惋。问其祖,与罗贯中所述略同。呜呼,国家多事,
志士不能展所负,以鹰犬奴隶待之,将遁世名高,何况元乱大作,小人当道之时。先生
之身世,可谓不幸矣。而先生虽遭逢困顿,而不肯卑躬屈节,启口以求一荐达;闭户著
书,以延岁月。先生之立志可谓纯洁矣。……
① 亥鱼--成语“亥豕鱼鲁”或“鲁鱼亥豕”、“鱼鲁亥豕”的简略,指字形相
似而读错。“以正亥鱼”,就是“校正错误”的意思。
墓志下文剥蚀,无法辨识。从文字看,作者比施耐庵小七十来岁,比罗贯中小三十
多岁,而且与罗贯中在福建见过面,所讲的事迹,应该可信。
但是据《水浒》研究者及考古学家考证,此文见于清代的施氏族谱,不是明代的版
本,有伪造的嫌疑。这里姑妄录之。
当地民间传说:施耐庵和明末起义军头领张士诚及其部将有来往,有许多人物的原
型,是从起义军中演化而来的。他看到当时反元义军的头领,时常反反复复,投降元朝
,因此故意编个宋江投降后的可悲结局,警告那些爱投降的义军首领云云。一说刘基曾
奉朱元璋的旨意到兴化邀请施耐庵出仕,但是被施耐庵婉言谢绝了。还有传说刘基把施
耐庵的著作带给朱元璋看,识字不多的朱元璋看后认为这是“倡乱之作”,下令销毁,
不许民间刊刻,所以直到一百七八十年后的嘉靖年间,兴化有个进士叫宗臣,被朝延派
到福建去担任“提学副使”,负责训练壮丁,抗御倭寇。时在福建的罗贯中的后人以“
乡谊”的身份去见宗臣,请以家藏小说(即《水浒传》)付梓,让军民暇时看看,以激
励志气。得到宗臣的许可,才由福建坊间以《忠义水浒传》为名刻印出版。--这个版
本,现在已经失传,只剩下五回或八回的残页。
罗贯中,名本,一说名贯,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人或庐陵
(今江西吉安)人,生卒年月约为1330-1400,终年七十一岁。也就是说,罗贯中比施
耐庵小三十五岁,施耐庵中进士的那一年,罗贯中刚出生;施耐庵死的那一年,罗贯中
四十一岁。罗贯中的著作比施耐庵多:有《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隋唐志传
》、《残唐五代史演义》、《粉妆楼》、《龙虎风云会》等共有几十种。但是从文字水
平看,比《三国》相差太远,不大可能出于同一人之手,有可能是早期作品或伪托。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中说罗本(罗贯中)是施耐庵的门人。高儒《百川书志》
说:“《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本贯中编次。”意思是说:《水浒
传》是施耐庵写的,罗贯中编的,也可以理解为两人合作的。粗粗一想,这种情况似乎
不大可能:施耐庵辞官不做,开始著述的年龄是四十二岁左右,思想水平和文字水平都
已经成熟了;这时候罗贯中还是个三岁的小孩儿。等到罗贯中成人,施耐庵的小说已经
写了近二十年,应该定稿了。一般说来,老师水平总应该比学生高些或略高些(当然青
出于蓝的也不少),但是事实上罗贯中的水平比施耐庵要高得多:施耐庵著述三十多年
,一生只编撰了一部《水浒传》(也许还有别的著作湮没了),而罗贯中一生却写了十
几部书;罗贯中写《三国》,战争场面写得十分生动,地理位置也大都与实际相符,而
《水浒》所写的战争场面大都出于想象,地理位置更是错误百出,是名副其实的“纸上
谈兵”;《水浒传》如果经过罗贯中编辑整理,战争场面应该写得比现在的版本更好一
些:作为学生,而且参与“编次”,总不会眼睁睁地看见老师的作品中错误百出而无动
于衷吧?
《水浒传》里的地理性错误相当多,单是常识性的,就不下几十条,这里不一一列
举,只说几处最突出的:
第一,从大名府运送生辰纲到开封去,几乎是一条向南的直线路线。书中通过杨志
的口说,要经过黄泥冈、二龙山、桃花山等强人出没的地方,也就是说,在大名府的正
南、开封府的正北面。最后生辰纲在黄泥冈被劫。这个黄泥冈,按今天梁山旅游风景区
的介绍,在梁山南面三十里的一个黄土丘陵上(属于人工制造的旅游景点);按《水浒
传》书中介绍,却在大名府的正东面,属于济州管辖。后文又说:二龙山、桃花山和清
风山同属青州管辖。青州在济州的东北,离大名府到开封的路线相距千里!
第二,武松在沧州别了柴进和宋江,回清河县去看望哥哥,却路过阳谷县的景阳冈
打死了一只老虎。清河县在沧州的南面六七百里,阳谷县在清河县的南面二三百里,三
个地方基本上是一条直线。从沧州到阳谷县路过清河县是很可能的;但是要路过阳谷县
,就好像从北京到济南去却路过了南京一样,是个大笑话!
第三,戴宗从江州(今江西九江)出发到开封去送信,不向北走直线经汉口、信阳
,却绕了一个大圈子往东跑到山东去,在梁山泊经过!
第四,为了救宋江,梁山好汉二百来人不远来回六千里路从梁山到江州去劫法场,
回来的时候,还收了四个好汉和近一千人马,一路冲州撞府,平安返回梁山。这样的军
事部署,不懂打仗的假冒伪劣军师吴用也许敢于这样做,懂得三国纷争的罗贯中,敢于
这样写么?不要命了呀?
第五,为了救史进和鲁智深,梁山泊出动七千大军,沿黄河而上,经过都城开封和
“泥丸可封”的天险潼关,直达华州,半路上还劫持了钦差大臣的“金铃吊挂”,救出
史进和鲁智深,又平安回到梁山,来回三四千里!--这简直是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独一
无二的神话!宋代的军事力量的确比较薄弱,被称为“宋鼻涕”,版图最小,四周都是
强敌,国内还有许多“独立山头”,但也绝不可能让宋江等人“横行”到这种程度。宋
江如果仅带一两千或七千人马就能够做到“纵横天下”,“大宋”的江山不拱手让给宋
江,也早已经被“异族”所吞并了。
像这样的笑话,熟悉三国战事艰辛的罗贯中,会这样写么?
尽管写小说可以虚构,《水浒传》中甚至虚构了根本不可能的呼风唤雨、妖魔鬼怪
和九天玄女赠送天书之类的情节,但是地理性错误却不能允许,只能说是作者的地理知
识贫乏,属于小说的“硬伤”。
这里,还要特别指出:《水浒传》中的地理性错误,只错在北方地区,到了后面,
宋江大军一开到浙江去“征方腊”,据我高中时代的同学、浙江水浒学会会长、杭师院
中文系主任马成生教授的研究,作者对浙江的地理环境特别是杭州地区的地理描述,小
到一个村庄、桥梁、山头、庙宇,都具体、详细而准确,真是熟之又熟,一点儿错误也
没有。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这说明《水浒传》的作者或编撰者没有到过北方,是个南方人
,而且就是杭州人!--这身份,与施耐庵、罗贯中完全符合。他们写北方的故事,只
是根据话本照抄,以讹传讹也无可奈何,只有写到浙江,方才发挥了“本地人”的优势
,把地名都“落实”到具体的地方了。
除了地理方面的错误之外,气候方面的错误也不少。下面也随便举两个例子:
“风雪山神庙”之后,那雪依旧纷纷扬扬地下得紧,可是林冲在严冬岁末走了十来
天,到了梁山,看到的梁山泊居然是“山排巨浪,水接遥天”,他也还能够坐着小喽啰
划的船上了梁山。不但这一年梁山泊湖水没有结冰,整部《水浒传》,梁山泊就从来没
有结过冰!这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华北来说,简直就是亘古奇迹!
再例如呼延灼用铁甲连环马进攻梁山泊的时间,也正值冬令,先不说这种连环马根
本就不可能上战场(只要射倒一匹,就得拖着走),就那冰封的湖面,任何马匹都无法
奔跑,都要滑倒,哪儿还用得着徐宁的钩镰枪?
有人从语言方面分析,认为《水浒传》中使用了大量山东、河南方言,据此而否定
了《水浒传》是身居钱塘的施耐庵或罗贯中编写的说法。其实《水浒传》的故事来源是
宋元话本,而话本的主要流行地区是河南、河北、山东,话本所使用的文学语言是当时
的“官话”,也就是“首都语言”开封方言,这是不足为怪的。有许多方言语词,很可
能施耐庵就是直接照抄话本底稿的。
简短的结论:综合诸多材料来进行分析,《水浒传》并非成于一时,也不是作于一
人之手;从宋代到明代,有许多通俗文学家对这部小说进行过增润修饰,其中施耐庵可
能是“总其成者”,贡献最大。
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标明原作者为施耐庵、罗贯中 人,引起许多观众的疑惑:《水
浒传》的作者不明明是施耐庵一个人吗,怎么变成了施耐庵、罗贯中两个人?
说来话长。
在清代和在民国年间,《水浒传》最流行的版本是贯华堂刊本,即金圣叹评本(七
十回本),它所题署的作者为施耐庵。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文化大革命”
之前,《水浒传》最流行的版本则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整理本,它所题署的作者仍然是
施耐庵。同时,在许多文学史著作的论述中,也把《水浒传》的著作权归之于施耐庵一
人。因此,长期以来,“《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 这个看法已经给人们留下了极深
刻的印象。其实,关于《水浒传》的作者,历来存在着多种说法,“施耐庵撰”只不过
是其中的一种而已。撇开那些荒诞不经的说法(例如,《水浒传》藜光堂刊本题“姚宗
镇国藩父编”)不算,明、清两代,在《水浒传》版本上,在文人们的笔记和书目的记
载中,主要的说法有如下三种:(一)罗贯中撰 见于郎瑛《七修类稿》、田汝成《西湖
游览志余》、王圻《续文献通考》、《稗史汇编》、许自昌《樗斋漫录》、阮葵生《茶
余客话》等书的记载,以及钱曾《也是国书目》的著录。
(二)施耐庵、罗贯中合撰 见于高儒《百川书志》的著录,《水浒传》“嘉靖
本”(北京图书馆藏八回残本)、天都外臣序本、袁无涯刊本的题署,以及容与堂刊本
的李卓吾序、映雪草堂刊本的五湖老人序、芥子园刊本大涤余人序的叙述。
(三)施耐庵撰 见于《水浒传》雄飞馆刊本、贯华堂刊本为题号,以及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徐复祚《三家村老委谈》、徐树丕《识小录》、周晖《金陵琐事》
、钱希言《戏瑕》、刘仕义《玩易轩新知录》、曹玉珂《过梁山记》、王士祯《居易录
》、金埴《巾箱说》、梁玉绳《瞥记》、焦循《剧说》、李超琼《柜轩笔记》等书的记
载。
哪一种说法最可靠或比较可靠呢?
先从文人的记载看。
第一种说法,首见于郎瑛(1487-1566)的《七修类稿》。而郎瑛乃明代嘉靖时人。
第二种说法,首见于高儒的《百川书志》。高儒的生卒年不详,但《百川书志》卷首有
高儒嘉靖十九年(1540)自序,可知他的和郎瑛同时,也是嘉靖时人。第三种说法,首
见于胡应麟(1551-1602)的《少室山房笔丛》。而胡应麟乃万历时人。因此,从它们
分别出现的时间上比较而言,第一种说法和第二种说法无疑要早于第三种说法。
再从《水浒传》版本的题署看。
第一种说法不见于现存的任何版本的题署,以第二种说法为题署的版本大多出现于
明代的嘉靖、万历年间,第三种说法的两种版本则出现于明末的崇祯年间;因此,从时
间上说,也同样是第三种说法要晚于第一种说法和第二种说法。
这样说,是不是意味着第一种说法、第二种说法比较可靠,第三种说法最不可靠呢
? 这倒不一定。
以第一种说法而论,它恐怕是最不可靠的。我们知道,罗贯中是《三国志演义》的
作者。在这一点上,并不存在争议。而《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两部小说,在语言
形式上完全不用。前者用的是浅近的文言。后者却出之以通俗的白话。说它们出于同一
作者的笔下,实在很难获得人们的首肯。
第二种说法和第三种说法虽然有出现早和出现晚的差别,但它们却有着共同点:以
施耐庵为作者或作者之一,它们实际上是相互支持的。因此,从这个角度说,它们都是
比较可靠的。
第二种说法,以施耐庵、罗贯中为共同的作者,有一定的道理。但缺憾在于,它没
有交代清楚他们是什么样的合作关系:二人之中,谁为主,谁为次?依照常理来判断,
不可能恰好是50%对50%,没有那么的凑巧。
在清代,也有人(例如,《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的作者徐渭仁)坐实了施、罗
二人的分工,把前七十回给予施耐庵,把后五十回给予罗贯中。这仅仅是一种凭空的猜
测,而且出现的时间太晚:只有在《水浒传》一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流行之后,它才
可能在人们的头脑中萌生。
要比较准确地理解他们的合作关系,目前唯一的途径便是考察明代有关《水浒传》
作者的题署 高儒《百川书志》:“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嘉靖本”、天都外臣
序本、袁无涯刊本:“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
所谓“的本”,是宋、元、明时代的常用语。即“真本”。“集撰”含有“撰写”
之意。这表明,施耐庵是作者,是执笔人。所谓“纂修”,可解释为“‘编辑”,和“
编次”是同样的意思。这等于说,罗贯中是编者,或整理者、加工者。
因此,第一,施耐庵的著作权应该得到毫不含糊的确认;第二,罗贯中参预了创作
的过程,他是施耐庵的合作者,应该得到公正的对待。
基于上述认识,我认为,从狭义上说,施耐庵是《水浒传》的作者;从广义上说,
《水浒传》是施耐庵、罗贯中二人合作的产品。
总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标明原作者为施、罗二人,是有根据的,并没有什么
错处可以指摘。
选自《文史知识》1998年第4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