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天高云淡,秋高气爽,我们一家三口高高兴兴地来到了徐州汉文化景区.
徐州汉文化景区位于徐州市东部,风景优美,是以汉文化为特色的全国著名的主题公园,主要包括楚王陵、汉兵马俑、汉画像为主题的三个博物馆,以及王后陵展厅、水下兵马俑、刘氏宗祠等景点。其中构造各异的汉墓、栩栩如生的汉画像石、惟妙惟肖的汉兵马俑,并称为“汉代三绝”。
我们首先来到楚王陵,墙壁上有对楚王陵的简介。看了介绍,我知道了:楚王陵‘因山为陵,凿石为藏’,形制奇特,工程浩大,完全在岩石之中凿建而成,是一座罕见的特大型西汉诸侯崖洞墓葬。我还知道了楚王陵墓至令还有八大未解之谜。看完介绍,我们沿着阶梯往里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天井。天井全是凿山而建,建在石头之上,像个小亭子。进入墓道,顿时感到一股股寒气逼来,左右两侧是侧室、耳室、储藏室、厨房等,墓道里阴森森的,令人害怕,石壁上不时有水珠滴下来。墓道的尽头是楚王像,看到他那威风凛凛的样子,令人赞叹不已。
从楚王陵出来,我们来到了汉兵马俑,汉兵马俑共有六条俑坑,出土了各类彩绘陶俑四千余件,是只由步兵、车兵和骑兵组成的兵马俑军阵。那一个个兵马俑,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如同真的一样,有的手里拿着刀,有的手里拿着剑,有的推着车......我仿佛来到了军营阵地 。
接着,我们又到了水下兵马俑、棋茶苑、刘氏宗祠......每一个景点都令人赞叹,每一个景点都是历史的见证。
最后,我们从汉文化广场出来,我又回头看了看楚王像,心想:古代人民真伟大啊!那时没有起重机、火车,他们是怎么建成这些名胜古迹,伟大建筑的?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了解开楚王陵的八大未解之谜。
1994年11月,国家文物局批准发掘楚王陵。徐州市政府斥巨资动迁了130多户居民。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长袁仲一曾说:“楚王陵本身就奇特,因而它是世界级的。”“原来,从山顶开天井往下开凿17米,然后凿出12间总面积850多平方米的地下陵墓,一座几乎被掏空了。试想,当时的民工只凭一铲一凿,这么大的工程至少要用20年才能完工。带天井的陵墓在国内没有见过,国际上也没听说过,所以说它具有世界意义。”发掘开始了。王恺和同志们一起先清理那个巨大的天井,他们动用现代化的铲车、吊车,三个多月清理出5000立方米的夯土和填石。
33岁的副研究员邱永生,在王恺信任的目光中缓缓走进了封闭两千多年的墓道。正如他们后来判断的那样,这座陵墓在楚王下葬后百年之内被知情人盗过,楚王的玉棺已被打开,尸骨也被拉了出来。楚王的金缕玉衣由3400片玉片缀成,但金线大部分被拆下变成了纯粹玉衣。玉棺也被打坏,楚王的尸骨被踢得四分五裂,颅骨在东,下颚在西,肋骨散了一地,地上还有大量的碎玉和铜质官印。
忽然,昏暗的墓室里发出点点幽光,邱永生和他的同事们小心翼翼地向发光的地方走去。在楚王的玉棺前和嫔妃陪葬墓的旁边,他们发现了数枚夜明珠。这些珠子历经地下水两千多年的侵蚀,虽然表皮有些脱落,但直径仍达0?6厘米,而且个个颗粒饱满、色泽鲜艳。
该墓虽遭盗掘,但内墓道的三间耳室幸免遇难,保存了下来。总计出土2000余件(套)遗物,有金器、银器、铜器、铁器、玉器、漆器、陶器、骨器等各类遗物。玉器共出土200多件,包括丧葬、礼仪、装饰、及生活用玉等方面。丧葬用玉包括玉衣、玉壁、镶玉木棺、玉板等;礼仪用玉包括玉戈、螭龙玉饰等;装饰用玉包括玉壁、玉璜、玉环、龙形佩、玉冲牙、心形佩、玉觽、玉舞人、玉剑饰等;生活用玉包括卮、高足杯、玉枕、玉带钩等。汉墓出土的玉器总体来说博大精深,挺拔生动,代表了楚国玉器制作的最高水平。出土的金缕玉衣,用4000多片上好的和田玉玉片制成,玉片小而精致,有的仅0.5厘米见方,玲珑剔透,是发现质量最好的玉衣,堪称绝品。出土的兵器,如戈、戟、矛、铍、殳、剑等,填补了汉代初年冷兵器研究的一大空白。如出土好几捆铜铍,均为实用兵器,有大小两种,清楚地展示了这种兵器从秦末到汉初的演变过程。汉墓出土印章200余枚、封泥80余枚,其数量之多,为历代王陵所仅见。印章封泥内容分为楚王廷官吏、军队武官、地方职官三类,印章封泥的出土为研究西汉早期楚王国官制、区域地理、印信制度、一国与地方行政关系等问题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汉墓出土的银盆是发现的汉代最大的银器,金扣腰带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质量最好的胡式带具。根据狮子山汉墓规模大而主体建筑部分相对狭小、结构上缺少厕间和排水设施、建造粗糙、兵马俑仓促掩埋等现象。这座楚王陵墓几乎就和地面上的王宫一样,随葬品也包括了楚王生前所使用的一切物品。这些精美的文物,较为系统地展示了西汉楚国的历史风貌,填补了中国汉初考古的大量空白,因而被称为“1995年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
1995年建成并对外开放。该陵墓规模庞大、气势恢宏,藏于海拔 54.3 米的主峰腹中,南北总长 117 米,凿石量 5100 余立方米,墓室面积 850 余平方米。陵墓为横、竖穴式相结合的墓葬建制,结构独特,240 余平方米的墓道天井更是独树一帜,前所未有。
1999年12月,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研究所对楚王陵出土的文物又有了新的研究成果,科技人员通过金属成分和金相组织测定分析,判定该陵出土选样的铁兵器、铁凿和铁甲片为炒钢制品,这是中国迄今为止年代最早的炒钢制品,表明中国炒钢技术的发明不晚于公无前154年。?
2004年5月,南京大学考古队和楚王陵管理处利用遥感技术对附近区域进行了探测,反馈数据表明楚王陵北侧的确存在大型的穴洞,初步推断为贵族陪葬墓。 2004年9月16日,徐州楚王陵东北侧50米再次发现兵马俑的神秘身影。现场有两个长3.4米,宽2.2米的大型祭祀坑,凿石而成。一号祭祀坑内有直径约70厘米的大瓮和瓦片若干,二号坑比一号坑要浅的多,坑的东南角有规律的排列着140 多个彩色陶俑。考古人员在距离一号坑几米远的地方发现了3号祭祀坑。兵马俑、楚王陵、贵族陪葬墓、祭祀坑的相继发现使考古工作者断定:地区是以楚王陵墓为核心,被兵马俑陪葬军阵、贵族陪葬墓和祭祀坑所围绕的一个大型陵园。
陪葬古代帝王的地下守卫军阵的汉兵马俑的出土,意味着海拔仅有 61 米的必然隐藏着一座宏大的王陵。在经历六年三次规模浩大、花费甚多,收获甚微的找墓工作之后,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的考古人员不舍不弃,从当地农民说的一句“山上以前有家老房子里有个红芋窖”的话语中,敏感地嗅到“墓”的信息,因为山上积土不厚,如果有地窖,那么这个地方积土层必定很深,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墓土”……一个轰动世界的地下宝藏被撩起了神秘的面纱。
王恺激动地说:“作为一个考古工作者,一生当中能遇到这么一次就非常幸运了,我遇到了七次,而这一次是我一生当中最大的辉煌。” 东汉时期,玉衣使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金缕玉衣只有皇家能够使用,诸侯王只能使用银缕玉衣,而在西汉时,玉衣制度并不严格,因此有金、银、铜或丝缕等,缕属的不同主要取决于经济实力。
因为狮子山楚王陵曾经被盗,出土的金缕玉衣的玉片有些残损得很厉害,完整的玉片只有2000多片。幸好,在未被盗扰的徐州火山西汉刘和墓中出土了一套完整的银缕玉衣,并于1997年修复,为狮子山金缕玉衣的修复提供了参考和依据。由于受到严重盗墓,金缕玉衣被挖出墓室,金缕几乎被全部抽走,很多玉衣片被破坏,散落一地。徐州博物馆组织国内专家,历时1年零4个月,经编号、清洗、拼对等工序,终于复原了这件国之瑰宝。
修复后的金缕玉衣陈列在徐州博物馆展厅最显眼的位置。玉衣由上等和田白玉制成,温润晶莹。玉片有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半圆形、月牙形等形状,最大的鞋底片近9平方厘米,最小的手套片不到1平方厘米,有的厚度还不到1毫米。 玉片的表面抛光光洁度很高,打孔工艺也很规范。目前国内修复完整的玉衣有7件,一件玉衣由2000余片玉片拼缀而成,而这件玉衣用了4248片玉片,穿缀的金丝重近1576克,是目前国内出土玉衣中年代最早、玉片最多、玉质最好、工艺最精美的一件。 修复后的金缕玉衣,长1.74米,从头到脚连成一体,非常像古代的盔甲。 由于玉片与金丝的长期接触,有些玉片已泛**,而有些玉片在散落后落到铜器上,所以就呈现出明显的翠绿色。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从遥远的新疆运来玉料,再对每块玉片钻孔和磨光,编缀玉片还需许多特制的金丝,制成一套“金缕玉衣”所费的人力物力十分惊人。但对永生的狂热追求,导致了玉衣等丧葬用玉的高度发达。西汉人认为,魂与魄互相依存,而魄依附于身体,只要身体不朽,人就可以留住魂魄,在阴间延续原来的生活。王侯贵族们相信美玉凝聚了天地之精华,穿上玉衣便可尸身不腐,因此他们死后不仅穿上玉衣,连头部的七窍,甚至下阴和肛门,都配有玉罩或玉塞。葬在狮子山的这位楚王穿着玉衣长眠在玉棺中,玉棺长280厘米,宽110厘米,高108厘米。一面髹漆,一面镶贴各种形状的玉板,数量达2095块(复原后),镶玉面积接近9平方米,且多是来自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的碧玉。棺体和棺盖两部分组成,为外棺。其内还有一套彩绘漆木棺,彩绘漆木棺放置由金缕玉衣包裹的楚王尸体。如果把金缕玉衣也看作成一副亲尸的棺材,那么这位楚王使用三套棺材,符合礼制关于诸侯王三棺的规定。镶玉漆棺制度所耗费的财力是诸侯国乃至西汉中央王朝都难以承受的,东汉朝廷规范葬玉制度,保留了玉衣,摒弃了玉棺。因此考古发掘中玉棺比玉衣更加罕见,狮子山出土的玉棺是全国出土的第二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