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旅游节庆能做什么?在7月9日北京国际皇城文化旅游节的闭幕式上,东城区委副书记、区长牛青山如此评价本次旅游节:不仅充分展示了作为古都积淀下来的皇家悠久传统文化,而且多角度展示了新东城作为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中西融合、多元荟萃的现代文化,展示了东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生机勃勃的发展活力。
这届以“探游皇城,天地仁和”为主题的节庆,历时半个月,在活动期间,东城区内40余家企业共实现销售额9000余万元,较平日增长15%以上。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东城区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李雪敏在接受《休闲·榜》记者采访时动情地说:节庆活动对于一个城市的存在来说是必不可少,它为城市的发展营造了生机活力的氛围,为居民的生活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养分环境。
节庆的根基
《周礼·考工记》中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从北京城的平面形状上看,皇城基本是按着中轴线对称展开,这种形式体现了一种平衡美。皇城的左边有太庙,即今天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右边有社稷坛,即今天的中山公园。皇城前边是朝廷,而后面则是市场。这种格局自元大都时起,就十分准确地被体现了出来。
东城区自古就是皇城的核心区域。而自2010年,东城区合并崇文区后,新东城又将前门、天坛等重要文化区域尽收囊中,一个以文化为基础的新东城横空出世。
东城区的节庆也围绕着“文化”而徐徐展开。
此届皇城国际旅游节,东城区结合设立自行车租赁点工作,推出4条“皇城低碳骑行游”旅游线路。游客在皇城文化金牌志愿者的带领下,穿行于古都的大街小巷、胡同四合院,感受皇城文化和市井文化;并与自行车协会、俱乐部代表参与写大字、包粽子、配抓中药等体验活动。网友南门玮伦在乐活吧里关于“东城骑游”的贴子有图有真相的平民范儿,让一众网友齐声喝彩。有要来参加活动的,有发帖支持的,有询问如何成为“皇城文化金牌志愿者”的,与一般的拍砖不同,网友对这项活动一致支持!
文化的魅力和节庆活动的新颖与亲民,让这项活动大发异彩。的确,在充满了北京味道与回忆的胡同里,慢慢行走,慢慢体验,那种休闲的感觉不仅仅是玩乐所带来的刺激,更是一种深入的文化浸染与教育。
TOP:您认为东城旅游委举办节庆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有什么特点?
李雪敏:主要目的是对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的弘扬和品牌的打造。因为东城的文化底蕴深厚,无论是之前的皇家文化、皇城文化、世界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和民族文化等,还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南锣鼓巷胡同节、南新仓的开仓节、鞭打春牛节等节庆活动,之后还会有胡同叫卖节的出现。这样的节庆活动不仅是对当地文化的衡量,还会增强当地居民的凝聚力。其所体现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和当地民族习俗和居民生活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
第二个特点是强调国际化和品牌化,比如王府井品牌节。届时会有许多国际大品牌的参与:LV、玛莎拉蒂、奔驰、宝马、时尚名表等等。大概十几天的品牌集中展示会带动当地商业贸易行业的发展,对区域高端化的打造起到了良性的推动作用。
TOP:在您举办了那么多次的活动中,您觉得在策划、营销、执行等各方面,哪些环节是比较重要的?
李雪敏:做大型活动我们有十几年的经验,主要是这么几点:1、态度永远第一;2、从加法到减法,所谓加法就是当你策划活动时,你要有创意、有主干路线,然后从这条主干延伸出许多细小的想法。减法也就是说当你执行活动时会遇见很多问题,有的方案无法执行就要去掉,有的方案也许可以执行却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这样的想法也要删除;3、节俭环保实际更受欢迎;4、要创意更要安全保障,如果两者发生冲突,前者就要服从后者,虽然创意是活动的生命,但是如果没有安全保障,那这一切只能归零;5、能够整合专家商家等人脉资源;6、要善于发动群众的力量,发挥团队每一个人的能动性、发挥志愿者的力量;7、提高现场VIP服务的效率;8、做好善后工作,要将本次活动的报告和回馈进行归档管理。
产品会说话
创新与持续性一向是李雪敏对东城旅游节庆的基本要求。节庆活动内容的创新带动了旅游产品的创新。据悉,“皇城低碳骑行游”项目和“皇城流动巴士游”,并不仅仅是为了节庆应景,东城区旅游委将这两个产品做成常规的路线,以后将向全国推行。
他们推出的骑行活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由行,另一种是互动参与。游客可以租一辆单车骑到设定的景点体验写写毛笔字、抓抓无关紧要的中药,就像是定制旅游,替游客安排好路线和景点,只要到体验点交费就可以享受专有的服务,增加体验的同时也加深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对于有十几年大型活动经验的李雪敏来说,她的活动组织体系十分完善。在策划时,不同的文化专家与策划公司都是她的“高参”,在执行时,数以千计的志愿者是她的左膀右臂,在会后,与统计局的快速协调,可以为她带来统计数据。即使是在引导社会力量办节,她也有“会议工作者联盟”,可以迅速地将信息发布出去,进行招投标。而她的任务就是想法设法让活动“好玩”。“节庆就是要让人们感到欢乐感觉放松。因为节庆的消费是带动了整个城市的经济。如德国啤酒节,他就是一心一意做好啤酒的供应、人流的疏通、交通的便利、住宿的保障,最终它带动了整个城市的消费,餐饮业的发展、住宿率的提高……继而影响到城市间的经济贸易活动。所以你只要负责把你的节庆准备工作做好,娱乐项目的内容吸引客人,人们自然就会来购买你的文化产品促进经济的增长。”
她没有苦恼吗?有。那就是严格的安保,使得很多节庆变得不那么有趣。
TOP:国外的节庆活动民众的参与度很高,但相对来说,我国的节庆活动却很缺乏与群众的互动性,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有什么解决办法吗?
李雪敏:这两种情况就如同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就像国际的奔牛节、玫瑰大游行都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但是其实他们的第一届也是很小众的,甚至没有多少观众,更甭说大众的参与度了。我们要承认,我国与国际的节庆举办是有一定时间上的差距。我们要把我们现在举办的届数不多的节庆活动和别人已经举办了上百届的来相比较,这本身就不是同一个等级。如果我们过分地羡慕他人批判自己,只会让我们不断地产生挫败感,不利于我们长期活动策划的发展。当然,别人现在做得比我们好肯定是有我们要向他们学习的地方。我认为他们目前做的好的几点主要有:第一,国外节庆活动市场运作成熟,大量资金来源于政府的支持,剩余的通过社会和协会等各方面的力量来筹集。第二个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他们的地方政府敢放手让他们自己去举办节庆活动,而我们的公安由于过分紧张现场的安全问题而过于局限我们的执行能力了。如果能够给予我们更多自由发挥的权力空间,我相信我们中国人的经济头脑、传播手段、执行能力一点也不逊色于外国人。
所以不是我们政府想自娱自乐,而是我们公安部门使我们的节庆活动变成了一个怪圈。节庆活动能否亲近于百姓其实只有一步之遥,那就是放开它的审批。
TOP:您认为应该如何提高节庆活动市场的效率?
李雪敏:节庆活动市场运作的前提是我们的公安部门要给予一定的宽松政策。如果缺少这一前提,市场就没有客流,投入的资金就没办法得到回报。我们的节庆市场机制是很完善的,但是现在问题就是公安部门不给举办。我们也并不是说安全本身有问题,确实是我们现状的情况不是很好,每年的奔牛节都会有危险,每年的啤酒节都会有人醉倒在马路上。但我们也要区别一下活动的主题是什么,不是任何的活动都会出现安全问题的。
好像每个旅游城市都会打这样一张牌,某个地方保留了城市最原始的人文风貌和生活氛围,比如上海的巨鹿路,南京的夫子庙,杭州的河坊街,丽江的古城。于是就要面对历史意义与商业价值相博弈的问题,而结果是,没有完美的取舍。
只要这个地方被作为“必打卡之地”宣传出去,每一个前来的朝拜者,既是破坏者,也是维护者。而如果大门一关,完全封闭,成为一个不被世人所了解的传说,又何尝不是一种辜负和悲哀?
我在2014年的秋天,第一次去南锣鼓巷,层次不一的商铺、档口林林总总,街道人满为患,只能按照大部队的速度行进,买了几款小吃,咂摸咂摸能下肚,不好吃也不难吃,走完了这条1000米的小巷子,没留什么念想。
一年后,我开始在北京工作,休息的时候和朋友约饭,又走进了南锣鼓巷,这次走的深一点,进了支巷。又一年,南锣鼓巷景区申报取消“3A”资格,不再接受旅游团体,同时进行商区整改和居民迁移,这期间我做够了“胡同串子”,串遍了北京的各种胡同,等到南锣鼓巷改造完,我想了想,还是回来了。
南锣鼓巷到底有什么呢?
整改后,南锣鼓巷的商区升级,商铺从235家减少到154家,低端街边小吃一律取缔,保留了有特色的创意饮食。房子统一做了复古设计,青砖灰瓦红门,找回了一些古朴深巷的味道。
更多有北京特色民俗文化的店铺留守和进驻,你能在这里看到年画、糖人、兔爷等民俗、年俗。
113-2号北平国际青年旅舍十分扎眼,店门口常年摆着各种植物,从大玻璃往里面看,奇花异草更是无数。老板娘叫睫毛,是个青海姑娘,致力打造花园式青年旅舍,每年花在购花和种植上的花费高达40万。旅舍主要消费群体是外国人,也难怪,南锣鼓巷最开始以“文艺”标签火起来的时候,就是外国网站上对其的大加宣传。
东棉花胡同39号,是中央戏剧学院,众所周知是演艺界的戏骨输送地,不过现在中戏在昌平有了新校区,所以这个老校区总是静悄悄的,偶尔有穿着中戏校服的学生到校门口买饭,也不是什么盛世美颜,划着门禁卡转身进了校园,而你观察这一切的时候,门口保安就会默默观察你。
中戏是看不到也摸不到的文艺,它隔壁的35号蓬蒿剧场才是能感受到的文艺。这是大陆第一个民间投资建设的非营利性独立剧场,创办人是一个热爱话剧艺术的牙科医生,叫王翔,到今年为止,他做了八届南锣鼓巷戏剧节,资金来源三分之一是票房,如果有政府支持就会有三分之一来自政府,如果没有,都是自己从牙医诊所的收入来补贴,8年亏损560万。但为了创造并维护这个自己心目中戏剧的“理想国”,他一直在坚持。
如果再深入到其他支巷,你还能发现这里潜伏着各种名人的故居,炒豆胡同的僧王府,菊儿胡同的荣禄故居,后圆恩寺的茅盾故居,帽儿胡同的婉容故居,等等。虽然大部分建筑都不甚完整,但是有时间还是值得一走,感受下历史的沧桑变幻。
流转在南锣鼓巷,更重要的理由是吃。文宇奶酪店是每次去都要吃的,店主是三元梅园的老师傅,主打的原味奶酪和双皮奶都很好吃。其他热门店铺,诸如爱咪欧冻酸奶、海**玫瑰饼等,虽不算稀奇,倒是凑了个齐全。其实,更多的美食小店都埋藏在支巷,要花上时间去探寻。
曾经和朋友在小菊儿胡同吃过一家瑞士芝士火锅,叫芝士蜜,芝士蛋糕做的一流,主打的芝士锅,可以加各种肉类和蔬菜调配,对喜欢芝士的朋友来说,真是一顿饕餮盛宴,两个人一共花了300块,真心吃不完,想兜着走。
帽儿胡同的铃木食堂,很火爆的日料小馆,牛肉火锅、铃木肉饼、日式烧肉……每道菜品都值得推荐,店里装修也很温馨。
胡同里的异域饮食各有千秋,与三里屯相比并不逊色,只不过三里屯更强调高端精致,而胡同小店都是小而美,说起来,还想到一件趣事,在北京生活的老外有地域偏好,胡同老外和三里屯老外是互相瞧不上的。
还有很多接地气的美食,比如黑芝麻胡同的鬼味烤翅,主要是腌制工艺好,特别入味,而且口味丰富,比如芥末味……
对于撸猫人士来说,胡同里也隐藏着他们心中一个个美好的天堂,吃着下午茶,撸个猫,其乐融融。
我试过在早上8点出现在南锣鼓巷,行人稀少,街道空旷,走在青灰色拼花石砖上,看着两旁还没开业的店铺,心旷神怡。渐渐,人多起来了,胡同里的土著拎着早餐从街道横穿,老外背着登山包左右打量,上班族颠着自行车悠闲赶路,再过两个小时,这里禁止骑行,就没这份享受了。
城市总是需要造梦一样,创造一个地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