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地处中原腹地,交通发达,与都城洛阳隔山相望。孝文帝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在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少林寺。跋陀收有两位高徒,其一为慧光,律学巨匠;另一为僧稠,被誉为“葱岭以东,禅学之最。”永平元年(公元506年),印度高僧勒拿摩提和菩提流支,先后来到少林寺,开辟译场,少林寺西台舍利塔后建翻经堂,由慧光助译,共同翻译印度世亲菩萨《十地经论》,历经三年完成。《十地经论》翻出后,慧光在少林寺弘扬师说,内容包括《四分律》。慧光弟子主要有法上、道凭、灵衍、道云、道晖、灵隐等。《四分》一宗之确立,实始于慧光。《四分》在少林寺内传承有序。少林早期律学,以《四分》为先,先导之以戒行、律学,然后学之以经论。少林弟子沿此双轨并进,成果累累。至初唐,根基已固,律宗开山,水到渠成。唐长安四年(公元704年),义净自印度取经回国,至少林寺结戒坛,尽源于少林寺悠久的律学传统。
隋文帝崇佛,于开皇年间(581—600年)诏赐少林寺土地一百顷。隋朝初年,由于皇帝的赏赐,少林寺从此成为拥有众多农田和庞大寺产的大寺院。隋朝末年(618年),朝廷失政,群雄蜂起,天下大乱,拥有庞大寺产的少林寺,成为山贼攻击的目标,“僧徒拒之,塔院被焚”。为了保护寺产,少林寺僧人组织起武装力量与山贼官兵作战,少林功夫作为少林寺的武装力量初步形成。唐武德二年(619年),隋将军王世充在洛阳称帝,号“郑国”。其侄王仁则占据少林寺属地柏縠坞,建辕州城。武德四年(621年),少林寺昙宗等十三位僧人,擒拿王仁则,夺取辕州城,归顺了秦王李世民。三天后,李世民派特使来少林寺宣慰,参战僧人皆受到封赏,昙宗还被封为大将军僧,并赐给少林寺柏縠坞田地四十顷。少林寺自此以武勇闻名于世。少林僧众习武蔚然成风,代代相传。
在唐代,少林寺为当时禅学重镇。唐弘道元年(683年),达摩禅派重要领袖法如禅师驻锡少林寺,六年后圆寂于少林寺。当时著名禅师如慧安、元珪、灵运、同光等,皆驻锡于少林寺。一代名僧玄奘法师(600—664年)曾先后两次上表,请求入少林寺修禅译经,却未获准。新罗国僧慧昭(774—850年)于元和五年(810年)入少林寺修禅多年,公元830年回国建玉泉寺,圆寂后谥号“真鉴国师”。随着达摩开创的禅宗教派兴盛并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派后,特别是进入宋朝(十世纪)以后,少林寺开始成为禅宗教派的朝圣地。为了纪念达摩,在少林寺后山达摩曾经坐禅传法的地方,修建初祖庵,并建立高大的“面壁之塔”。
蒙古族建立后的元朝,少林寺名僧辈出,是少林的第二个辉煌时期。少林寺作为禅宗祖庭,曹洞宗法脉回归祖庭,人才济济,高僧辈出,由此开启了少林寺一个最辉煌的时代,为该时期中国禅宗教派之轴心。元代中期,以邵元为代表的一批日本僧人到少林寺求法,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雪庭福裕禅师住持少林寺期间,还创立了寺院宗法门头制度,使少林寺僧人皆视少林寺为家,成为明朝(1368—1644年)少林功夫武术水平崛起和体系及门派形成的重要基础。
明王朝是在汉人反抗蒙古人的战争中建立的。所以,在冷兵器时代的明朝,民间习武风气盛行。这是少林功夫武术水平精进和体系、门派形成的大环境。明朝近三百年间,是少林功夫武术水平大发展时期。少林寺僧人至少有六次受朝廷征调,参与官方的战争活动,屡建功勋,多次受到朝廷的嘉奖,并在少林寺树碑立坊修殿。少林功夫也在实战中经受了检验,少林功夫威名远扬,也因此确立了少林功夫在全国武术界的权威地位。少林功夫对少林寺僧人参战地区(河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云南等)和游方地区(河南伏牛山、四川峨眉山、云南鸡足山等)的武术起源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少林功夫的武术技艺,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得到了同行及全社会的普遍认可。同时,少林功夫的理论得到了空前发展,著述之繁,现已无法统计。其中流传至今的有四部重要武术著作:明释洪转《梦绿堂枪法》、明程宗猷《少林棍法阐宗》、清吴殳《手臂录》和清张孔昭《拳经拳法》。
据明万历九年(1581年)王士性《嵩游记》,此时少林寺僧人达到“八百余僧”规模。按少林寺宗法门头制度,除了少林寺常住院执事僧以外,其他僧人都是分散在各个宗法门头内。佛教组织的基本原则是游方制度,核心内容开放,也就是僧人进出的自由权。但在少林寺宗法门头组织结构内部,僧人们师承关系又是相对单一和稳定的,他们要严格遵守宗法传承制度。除非特殊原因,僧人们不会频繁流动。少林寺宗法门头制度具有开放和稳定的双重性,对于少林功夫的发展和传承,尤其是少林功夫体系和门派的形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满清入关建立政权以后,受战乱影响,此时的少林寺僧人规模逐渐缩小。清朝廷对少林寺非常重视。雍正十三年(1735年),皇帝亲览寺院规划图,审定方案,重建了山门,并重修了千佛殿。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亲临少林寺,夜宿方丈室,并亲笔题诗立碑。少林寺僧人白天照常经课坐禅,夜间坚持在少林寺最隐蔽的后殿——千佛殿,习武不辍,以至大殿地面因长期练功发力形成陷坑,至今遗迹仍存。从清朝白衣殿壁画和文献记载,少林功夫在清朝以来,仍维持着很高的水平。
民国期间(1911—1949年),少林寺遭受了一场人为的重大火灾。一九二八年,军阀混战,殃及少林寺,大雄宝殿、藏经阁楼等重要建筑及典藏,皆被烧毁,损失惨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政府颁布新的宗教政策以来,随着国家的开放政策和全球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少林寺继承和发扬自己独特的优良传统,先后恢复禅堂,每年举行精进禅七。收集整理古籍善本,少林寺藏经阁已被国家列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并整理出版《中国佛教医药全书》、《中华武藏》等多部著作。广泛开展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少林文化已被世界越来越多的民族认同,成为连接世界人民友谊的纽带。在世界各地热爱中国文化的人们心目中,少林文化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
在金庸老师的著作中,对其中《倚天屠龙记》中的?六大派围剿光明顶?这一篇章印象非常之深刻。小时候是读得津津有味,甚至会幻想:以后我也要去光明顶看看!去六大派拜访!
如今长大拥有到处走走的能力了,那何不去看看这江湖六大派,是否还在它的诞生地呢?
金庸武侠世界里,六大派分别是:武当派、少林派、峨眉派、昆仑派、崆峒派和华山派。
少林派
论最著名,流传至今的门派当属少林派。
少林派可以说是中国武林的泰斗;少林武术是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流传至今最为神秘和有吸引力的一个中华传统文化。我们甚至能够在春晚舞台、北京奥运开幕式等见到少林弟子的影子。
少林起源于河南嵩山下的少林寺,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发展到唐初还被特别认可设立常备僧兵,也因此成就了少林武术的发展。
可以说在江湖之中,少林派当得上?第一门派?。而今嵩山已是世界地质公园的重点景区,少林寺位于嵩山之上,山门雄壮,苍松翠柏相伴,历史文人留下的碑文刻在石上,无不诉说着少林寺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武当派
论出名程度,少林之后武当可当之。
要说少林是佛教圣地,而武当则是道教武林圣地,二者相齐名。因此江湖上有?北宗少林,南嵩武当?的说法。
武当开山祖师是张三丰,又称其为?张真人?。没错,就是那位发明了太极拳的张真人。而太极,如今能活跃在各城市乡县的广场上锻炼的大爷大妈上,甚至大学里的体育课程,也有学太极。
武当派起源于武当山上,武当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十堰市丹江口市境内,背后有苍茫千里的神农架原始森林,又面临碧波万顷的丹江口水库,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地,是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前往武当山,不仅可登山锻炼,感受人间美景;还能去体会一番中国道教名山和武当拳的发源地,身临其境,或许能感受到武侠世界的那个武当。
华山派
华山派是道教的支派,顾其名可知其据点,华山派便是以华山为主要据点。
武侠小说中的华山派以用剑著称,最精彩的一个小说片段便有?华山论剑?,原意是华山比武,引申至今用于公开的比试或学术争鸣。
如今登山华山已不见昔日华山派的子弟,倒是可以看到华山上?华山论剑?的石碑。
华山以其山峰险峻著称,猪猪曾夜爬过华山,那是得用巨大的毅力和坚持住的体力才能上去的。而登顶之后的能看到的景象,在沧海流云之间观日出或赏夜空,当真是不虚此行。
昆仑派
若说华山派一看就是在华山,昆仑派则会告诉你,不可简单以名概之。
昆仑派其实不在昆仑山,而是起源于古山东临清,又称临清派;如今是在河北省临西县龙潭村。。命名为昆仑派的原因是以创始人昆仑大师的名字命名的。
昆仑派的发展较为坎坷,因为战乱的原因传授过当地的村民和僧众武术。河北临西县是回族人民聚集较多的地区,回族具有强健、勇武、喜锻炼和不畏暴强的民族性格。这一特点一直被保持着,也奠定了昆仑派的流传和继承,流传至今。
峨眉派
峨眉派位于峨眉山上。虽然我们看小说或者电视剧会以为峨眉派上全是女道人,但峨眉派创始人其实是先秦时期的一名男武师
峨眉山僧人众多,拥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拳法和剑法。
峨眉山位于四川,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势陡峭,巍峨磅礴。其风景的秀美壮丽让它有?峨眉天下秀?的称呼。
发展至今,峨眉山已成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既如此,又怎能不前往亲眼观赏呢?
崆峒派
崆峒派可以说是六大派里面最不出名的派别了,以至于很多人以为这是虚拟出来的门派。
而实际上崆峒派是在唐朝时期开始兴盛,于晚清时期到达鼎盛,现如今是已经基本脱离了普通人的视野了。
崆峒派创始于崆峒山,在甘肃省东部。峰峦耸立,林海浩瀚。山间烟雾笼罩,这里不乏名胜古迹。位于敦煌地区这雄秀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熏陶出了灿烂丰富的崆峒文化,而?崆峒武术?便是这其中代表之一。虽然崆峒派已淡出人们视野,但到了崆峒山,或许还能感受到当年这里武术与文字,生活与艺术之间的碰撞,成就了历史上的崆峒派。
浩浩大千世界,还有许多未涉及的领域跟地方,在等我们前去探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