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乡的灾后重建

虹口乡的灾后重建

hexiexb 2025-04-24 新闻资讯 82 次浏览 0个评论

重建之困,“两把砍刀”砍出虹口发展之路

虹口乡的灾后重建

“抗震救灾显现的是英雄本色,而现在的虹口,面对的则是一条更漫长艰巨的重建之路,三年全面恢复,五年全面提升,我们依然要发扬‘两把砍刀’的精神,砍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从虹口乡山门到旅游景区,有一条长约3公里的公路,地震中路基全面损毁,一边是裸露的山体,随时有松动的石头滚落直下,一边是湍急的白沙河,在崇山峻岭中咆哮前行。

尽管如此,眼下的山门几乎每天依然有一串串的汽车在耐心等待进入虹口的单边放行,车队中有越野车、宝马车、奥托车,甚至还有老年骑游队的改装摩托车。他们中,有前来考察投资的企业家,有想要和当地村民联合建房的成都市民,甚至有希望在这里过隐居生活的退休老人。

“我们老两口一辈子省吃俭用,手头有五六十万元的存款,以后在这里种点蔬菜,听点蛙鸣,过点清静日子。”驾着老年三轮摩托,骑了几个小时的山路,成都市民肖大爷依然兴致不减,前往红色村找村民商谈联合建房事宜。

让投资者充满信心的是,虹口的自然资源在此次大地震中并没有遭到严重的破坏,这正是虹口灾后重建的重要基础。

震前的虹口,依托特色资源优势,形成了以猕猴桃、“三木”药材、冷水鱼、无公害蔬菜、林下经济、摊区、农家院、户外运动为主导的八大支柱产业。2007年,虹口全乡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246万元,其中旅游综合收入超过51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361元,比都江堰市人均纯收入5436元高925元。

一到夏天,成都市民总爱驱车前往虹口避暑,漂流、户外运动是大家喜爱的休闲方式,而在白沙河中,支一把洋伞,双脚浸泡在清凉的河水中,聊天打牌,则是极具“成都特色”的一项休闲活动,也是虹口乡独特的风景。

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这一切陷于停顿。由于距离震中映秀不到10公里,虹口震级8级,烈度11级,全乡伤亡数百人。大面积山体严重塌方,损毁道路110公里,200多亩、150吨冷水鱼全部死亡,99%的农家乐房屋损毁,摊区中断经营,户外运动中断,经济损失达到30亿元。

“地震让虹口变成了一座孤岛!”回忆起5·12一幕,副乡长高永强依然心有余悸。都虹公路因滑坡阻断,高原大桥拦腰折断,通讯全部中断,与外界联系不上,受灾群众送不出去,外面救援进不来。要走出去,就必须重新打通一条被弃用了50多年、长达十多公里、盘旋在崇山峻岭中的一条山道。为了打通“生命线”,乡干部许云富、刘德安主动请缨,他们靠着手电筒照明,挥舞两把砍刀,硬是在没有路的大山中砍出一条道路,经过7个多小时的生死跋涉,送出了虹口在地震中第一封传递信息的“鸡毛信”。

“抗震救灾显现的是英雄本色,而现在的虹口,面对的则是一条更漫长艰巨的重建之路,三年全面恢复,五年全面提升,我们依然要发扬‘两把砍刀’的精神,砍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高永强称。

改善交通,消除地震的后遗症,已成为虹口的当务之急。目前,虹口连接都江堰市区的紫宽公路经过前期道路排险,已初步形成通车能力,从光荣村至久红村的盘山道路,已形成长6米、宽7.5米的基础路基。由上海对口援建的蒲阳到虹口的全长26公里的“蒲虹路”也将于今年10月正式动工。

“到明年的夏天,虹口的交通将全面恢复,而且比地震前更为便捷,虹口会开门迎客,让更多的游客享受到这里的幽静和凉爽。”谈及虹口的破冰之旅,马远见充满信心。 重建之利 社会资金 逐鹿虹口

“资本总是逐利而来,经历了‘推倒重来’狂风暴雨洗涤的虹口,再一次为资本的播种、耕耘、收获提供了气候和土壤。”

“我们准备增加1个多亿的投资,承担虹口灾后重建中的1500名受灾群众的安置工作。”8月27日,成都格林利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下称“格林利安”)董事长兼总经理曾宪安透露。

格林利安于2007年3月开始对虹口进行全面的投资考察,同年6月30日与虹口乡正式签署合作协议,该公司斥资6亿元,在桐麻坎场镇打造旅游集镇。按照规划,建成后的旅游集镇同时还将辐射久红、八角庙场镇,是一个集旅游集散、生态旅游、休闲度假、购物娱乐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山水小镇。协议签署不久,格林利安公司先后邀请了美国、法国以及清华大学的规划专家,方案几经修改,最后确定了整个项目的规划风格——符合川西民居特色,和虹口独特的自然景观紧密结合,让优雅别致的小城镇建筑融入虹口的秀丽山水之中,而温泉、漂流、攀岩等项目则是小城镇独特的装饰品。

“地震发生时,我正率领一干人马在虹口乡和当地领导谈规划,亲眼目睹了什么是山崩地裂。”忆及当天在虹口的见闻,曾宪安陷入沉思。5月12日晚,一夜大雨,虹口人一夜未眠,从学校抢救学生,从景区转移游客,集中粮食统一管理、定量分配,曾总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5月13日,在向导的带领下,曾总等人手脚并用,沿着砍刀砍出的山路走出虹口,临行前,他向马远见抛下一句话——“我还会回来的”。

如今,格林利安与虹口的合作增加了新的内容——对1500名受灾群众实施安置,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按政策为其修建人均35平方米的永久性住房。为此,将增加1个多亿的投资。目前该公司正陆续将其在西安、西藏等地的投资回收,整合资金链,增加对虹口的投入。“第一期的投入将达到4亿元。”曾总透露,9月25日,其永久性住房项目将在虹口正式动工,到2009年底全面完成。

增加了后续的投入,资金的回报周期相对延长,但是格林利安却是胸有成竹。曾总意味深长地说:“资本总是逐利而来,经历了‘推倒重来’狂风暴雨洗涤的虹口,再一次为资本的播种、耕耘、收获提供了气候和土壤。”

事实上,当地政府对资本的进入同样是“投桃报李”。按照省市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相关政策,都江堰市在用地、税费征收、信贷及项目报建等方面给予外来投资商支持和优惠。

分管虹口乡国土规划的副乡长高永强给调研人员算了一笔账,按照“三集中”原则,通过土地整理,经确权登记的集体建设用地,可以通过转让、出租等方式流转使用,而规划后的旅游集镇占地700亩,其中建筑总面积达到188040平方米,安置1500名受灾群众的建筑面积为66000平方米。建成后的旅游集镇具有两大功能主题,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围绕生态农业的发展,在旅游集镇上将建设农产品集贸市场、水产品养殖基地、生态农家乐、乡村客栈等;围绕生态旅游的发展,将打造虹口的旅游接待中心、会议中心、星级酒店以及户外活动的主题场馆和主题公园。最为重要的是,在这两大功能的基础上,投资商还可依托特色山水,对节约的建设用地进行房地产开发。

“我们预计,3到5年内,投资将逐步回收。”曾总自信地说。

和曾宪安一样,对虹口充满信心的钰峰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于8月22日和虹口乡正式签署协议,首期投入1.5亿元,打造虹口瓦子坪温泉公园。温泉公园项目需投资6000万元,安置1000名受灾群众,节约出的集体建设用地和流转林地耕地,配套用于整个生态旅游公园的建设打造,从而依托虹口特有的旅游资源和地热条件,形成以温泉疗养、康体健身、休闲度假、运动娱乐、素质拓展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8月26日,都江堰民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与虹口签约,投入2.2亿元,在高原村打造占地2200亩的3A景区和星级乡村酒店。

这一个个合作,既为灾后重建的永久性安置找到了资金,又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和提升,同时为社会资金的进入提供了机会。政策和思路,真可谓灾后重建的一把金钥匙。

截至目前,虹口乡引进项目达40多个,其中上亿元的项目已超过10个,吸引社会资金约40亿元。 重建之梦 统规统建 在家门口当城镇居民

高原村5组40多户村民,90%以上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这一模式,他们怀揣着一个朴素的梦想——在家门口成为一个拥有山林资源的城镇居民。

8月22日下午,虹口乡高原村5组的村民围坐在一起,开起了热闹的“坝坝会”。“坝坝会”是虹口乡的“保留节目”,常规情况下每个月一次,临时议题临时召集。

这一次“坝坝会”的议题是灾后重建住房安置情况调查。村支书贾学平首先讲解了政策,受灾农户可供选择的多种住房重建方式有:符合规划原址重建、按照规划集中自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自愿搬迁异地安置、社会资金开发重建、维修加固损坏住房。

选择统规统建的,按照建筑面积每人35平方米的标准,由政府统一规划建设安置住房,并登记颁发农村房屋产权证和集体土地使用证;选择原址重建和统规自建的,可按照相关程序,向市和区(市)县农村产权流转担保公司申请提供贷款担保,经审核批准后由金融机构发放农村灾后住房重建专项贷款……

话音刚落,村民们就开始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看法。34岁的贾学农首先发言:“地震了,房子垮了,个人又拿不出钱来修,如果有老板来给我们修房子,还能解决我们的工作,我们啷个又不愿意嘛。”

贾学农的妻子,33岁的邓秀惠听到这话急了,赶忙拉住丈夫的手,小声嘀咕:“我们两个人,只分得到70平方米,以前的房子有十多间,这个账有点算不过来哦。”

“我们种到有毛梨儿(猕猴桃),山上还有厚朴,这两项收入一年少说有上万块钱,政府还给我们每人8平方米的铺面,到时候你开个杂货铺子,我到景区当漂流水手,在虹口你还害怕饿饭哦?”

53岁的贾俊芬发言了:“我屋头一家四口,两个是居民户口,如果统规统建,我也只有70平方米的房屋了,我还是有点犹豫哦。”

“等房子修好了,你在家门口当城镇居民了,到时候就和你家属是一样的待遇了。”70多岁的王大爷抽着烟,乐呵呵地打趣她,大伙儿都笑起来。

支书贾学平给大家算了一笔账:3A级景区和乡村酒店建成后,在当地至少需要100人以上的劳动力,漂流水手在旅游旺季每月收入超过5000元,山林的存在保障了村民的就地收入,每人8平方米的营业用房解决了村民的财产性收入,旅游景区的开门迎客保证了村民的营业性收入,这3笔收入的总和将远远高于震前虹口乡的人均纯收入6361元。

经过一个下午的“坝坝会”, 高原村5组40多户村民,90%以上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这一模式,他们怀揣着一个朴素的梦想——在家门口成为一个拥有山林资源的城镇居民。

通过“坝坝会”的形式,虹口乡879户农户自愿选择统规统建方式进行灾后重建安置,占全乡重建户数的58%,为虹口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下一步的产业规划布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重建之乐 联建农家乐 李志刚的“生意经”

“前两天来了一个姓范的老板,我们还在洽谈,如果谈得好,完全可以在这里修一个高标准的农家酒店,到时候,他还我4间房,我们一家帮他打工,他赚了钱以后双方再分成,今后的日子,不会比地震前过得差。”

8月22日,高原村1组“李氏庭园”的主人、50岁的农家乐老板李志刚起了一个大早,村上要对他家的土地进行丈量,为下一步确权颁证提供依据。李志刚一家对这个工作很重视,当天打猪草喂猪的活路全部交给了妻子王贤芳,而他自己则在房前屋后忙来忙去。“确权颁证直接关系到李氏庭园今后的发展走势,大意不得。”

李志刚家的宅基地有1000多平方米,地震前是远近闻名的家庭农家院落。院子里有11间标准客房,旺季的时候,前往他家避暑消夏的客人要提前一两周才能订到房间。今年本来打算赚了钱再到江浙一带开开眼,没想到地震一来,农家乐垮了,计划也泡汤了。

让李志刚感到欣慰的是,房屋只是裂了口,只需要简单加固就能继续使用,房前的1.5亩猕猴桃开始挂果,还能保证1万多元的收入。但是李志刚还有更大的“野心”,依托资源优势,乡上开通了“联建超市”,吸引社会资金的进入,让城里头的人和他们合办农家乐。

“前两天来了一个姓范的老板,我们还在洽谈,如果谈得好,完全可以在这里修一个高标准的农家酒店,到时候,他还我4间房,我们一家帮他打工,他赚了钱以后双方再分成,今后的日子,不会比地震前过得差。”

在虹口乡,类似李志刚家的农家乐有230余家,其中星级农家乐和优秀农家乐有14家,这些农家乐基本都是利用自家农房改建经营,在地震前,存在规模发展过快、硬件设施难以跟上的问题,地震后,虹口乡在原来基础上加快旅游规划的进程,改变过去“一家一户”经营规模的低档次发展,将单户、分散经营的农家乐适当集中,建设能融入周边环境的乡村酒店式农家乐,而联合建房、社会资金的全面介入则是加快其发展进程,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有利途径。据介绍,地震后前来洽谈农家乐联建事宜,达成初步意向的已超过百人。 重建之路 未来虹口 一轴两翼

在虹口的近一周时间,调研人员与乡党委书记马远见进行了多次深入的交谈,对虹口的灾后重建,马远见和他的团队成竹在胸。放眼未来的虹口,马远见提出了他的1+1>2模式。

问:虹口的灾后重建工作与其他的受灾地区有何区别?

马:虹口是距震中不到10公里的重灾区,道路损毁严重,坦率地讲,我认为,与都江堰的其他受灾地区相比,虹口的灾后重建工作慢了半拍,但思路更清晰了,借鉴兄弟乡镇的经验,我们少走一些弯路。我们把“科学规划”作为灾后重建的首要任务,规划确定思路,思路确定项目。为此,先后考察了成都的锦里、宽窄巷子等,初步确定了由打造宽窄巷子的总设计师为虹口进行整体规划。重建规划要坚持“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的原则,有利于虹口的产业恢复和经济发展。

问:虹口灾后重建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马:震前企业的进入,以单纯开发旅游和地产等为主,灾后我们增加了新的内容——对受灾群众的安置,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思路来进行重建,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最终达到群众受益。虹口的重建,坚持的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项目作为载体,以产业作为支撑,把灾后重建、受灾群众的永久性安置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依托产业布点建房,最终实现农民可持续增收,虹口的区域经济得到发展的目的。让社会资金、农民安置、产业发展在灾后重建工作中有机结合,找到出路,实现1+1>2的发展格局。

问:能否描绘一下未来虹口的发展蓝图?

马:虹口乡作为成都和都江堰市灾后旅游恢复重建的重点区域,已纳入《四川汶川地震灾后成都片区旅游业恢复重建实施规划》和《都江堰市地震灾后旅游业恢复重建实施规划》,定位为以山地运动为特色的集多形态漂流、拓展运动、温泉疗养、康体健身、商务接待、峡谷观光、避暑度假、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从乡情实际和原有产业基础来看,全乡灾后产业的定位仍然是以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为支柱,配套发展相关服务业,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对虹口旅游基础设施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形成以白沙河水上娱乐为轴,旅游度假休闲带和农业旅游观光带为“两翼”的产业布局,并在深溪村、联合村区域分别规划建设地震遗迹观光、科考点和山地户外精品运动基地。

全国唯一的水上酒吧街,就在张家界,充满了土家风情,夜色很迷人

现在中国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古商业街,成都有宽窄巷子,西安有回民街,重庆有磁器口,天津有古文化街,丽江有四方街,长沙有太平老街,北京有王府井,上海有田子坊……其实,张家界也有一条“网红街”,很多人都不知道,那就是溪布街。

张家界无疑是我国看山最好的地方之一,尤其是武陵源的三千奇峰,更是人间仙境,但是和武陵源不远的溪布街,虽然没有其他大城市的网红街的名气大。

这条溪布街虽然也有其他城市的网红街都有的石板路、文艺调调,也有其他网红街的咖啡馆和特色酒吧,也有其他城市的人潮汹涌,若仅仅如此,它恐怕造就消失在了人们的商业之中。

所幸,溪布街还有很多无可替代的特色,比如说这是全国唯一的水上酒吧街,也有独属于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特色。

张家界地处湖南湘西,这里世世代代生活着三十多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文化聚集的地方。溪布街早在2012年就开门迎客,占地100亩,从刚开始开放不久,溪布街就有着非常精准的定位,那就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街。

溪布街上的土家吊脚楼古朴大气,侗族风雨桥浪漫多姿,苗寨神奇秀美, 白族三坊一照壁淳朴细腻,清幽绚丽,瑶族盘王殿神秘威严……

整个溪布街的建筑基调都是统一的传统的土家民居和土风苗韵风格。即便这里有现代时尚感慢慢的酒吧,也会因为红色喜庆的红灯笼和古朴的木质建筑而显得文化底蕴浓厚。

酒吧内灯光迷离,花朵做顶,同样是酒吧,但是在溪布街的酒吧,却总能隐隐感觉到独有的少数民族的神秘。

有水的地方,往往都有桥。在溪布街的多彩夜色中,被灯光点缀的桥梁绚丽夺目,溪水中的倒影如梦如幻,不知这一座桥是否会吸引来自水底世界的来客。

逛溪布街最好是在晚上。当夜幕垂下的时候,霓虹点点,一切美轮美奂得让人挪不开眼。走在溪布街上,会感受到把酒言欢、坐夜行歌和本真的回归,是张家界沉淀千年的坚韧和淳朴的“脊梁”。

“溪布街”这条街名字中的“溪布”二字来源于土家族语,又称为“西兰卡普”,是土家族一种非常精美的手工织锦,曾经是土司王献给皇室的珍贵贡品。因此,溪布街是有着非常美好的寓意,是绚烂多彩的有小溪的街道,也是一个充满快乐的地方。

溪布街两旁的创意小店的色调民族、款式现代的衣衫,是否会让你流连不已?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看着都是简简单单的衣衫,给人们带来的却是中国才有的美和魅。

溪布街上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遍布的图纹、雕饰和风格各异的建筑,让来到溪布街的游客流连忘返。酒吧的歌声、人群的喧闹声在溪布街的天空上飘荡。

木门木窗、飞檐翘角的土家吊脚楼在迷离月色的掩映下格外静谧。站在土家吊脚楼门前,仿佛看到它傍崖飞栖、凌空危挂的样子。

溪布街迷离的灯光,和泛着光的石板街,给人一些朦胧、眩晕和暧昧,光影之下,人影袅袅,空间转换,喧声一片。

就是这样一条古街,让中国独有的美丽和特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古色古香,这真的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就是溪布街这样一条古街,固执地记录着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记录着他们远去的历史和风俗。

去张家界玩,可以找张家界盛和国际旅行社哦。我们在张家界等你哦。

转载请注明来自和谐西部网,本文标题:《虹口乡的灾后重建》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8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